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风声] “磨”出来的《牡丹亭》有多少姹紫嫣红

2017-09-15 16:36 千龙网

牡丹亭_副本

“昆曲流丽悠远的水磨调历经600年尚婉转鲜活”,它的代表作《牡丹亭》更是隽永瑰丽,魅力无穷。白先勇先生曾说:“难怪会叫‘水磨调’,这个艺术确实是要磨死人的。”正是靠着“磨”,它才满园姹紫嫣红,折服众人、惊艳时光。

明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自此,“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至情说”令一代又一代人神往、称奇。汤显祖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这一“几令《西厢》减价”的剧作,倾注了汤显祖积淀已久的感情,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语言精致,情感浪漫,怎是一个“磨”字了得。

辞藻的美,最终还需舞台艺术来表现。丝绸般的音色、化作两缕纱的水袖、“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韶光易逝,都像一块块“璞玉”,等待表演者和老师用血、泪、汗来细细打磨。惟其如此,昆曲《牡丹亭》一折,水袖勾来搭去的,眉来眼去二十分钟,男女两情相悦的唯美细腻,才以不可思议的优雅令人如痴如醉。

如今,园林版梦幻昆曲《牡丹亭》将在2017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演,如画美景、科技舞台与六百年的剧种紧密结合,遵循、尊重昆曲传统的表演美学但不因循,利用科技但不滥用科技,才能真正与时代观众的美学相符,才能让昆曲“雅而不涩,俗而不媚”魅力历久弥新。(风声)

中国戏曲文化周系列评论

从脸谱里看中国的戏曲发展史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月听戏园博园

用创新打破堂前戏曲跟百姓人家沟通的壁垒

“磨”出来的《牡丹亭》有多少姹紫嫣红 

在戏曲里体味慢艺术的美学

在原汁原味中熟悉经典

父子同台“一棵菜”戏里戏外都是情

戏曲文化周上非遗展演的惊鸿一瞥

陪爸妈看场家乡戏让乡愁触摸得到

故宫戏曲百年相逢在最美时光遇见更好的对方

戏曲传承:让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得其乐

在娃娃心中撒下戏曲美的种子

以“情”动人的中国戏曲文化周

在地方戏里体味字腔相依音情相通 

童心触碰国粹从好玩好看再到好喜欢

园博园:从北京戏曲文化周到中国戏曲文化周

戏曲里的微观、宏观和“世界观”

中国戏曲文化周唱响戏曲振兴的北京实践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作者:风声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