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京,胡同必不可少;提到北京文学,胡同更是如影随形。漫步在文学记忆里的北京胡同,一串串美妙的京韵在我们耳边响起。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北京到底有多少条胡同?“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汪曾祺先生曾这样描述北京的胡同。
胡同的名字很美,与曲牌名颇有几分相似,两三字里充满色彩和暗示。有雅致的,如齐白石曾经住过的“百花深处”;有接地气的,皇家储存物料的地方,如皮库胡同(存裘皮)。细数京中胡同的名称,宛如元曲一般,“晶莹婉丽”“豪辣灏烂”尽收其中。
胡同里的生活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北京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胡同沟通着城里正西正东正南正北的街道。季羡林先生说,在这里他体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史铁生说,他的全部生命都与胡同相关。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羊。”胡同里的叫卖声,迷人,悠远。萧乾先生笔下的胡同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胡同里虽然时常有叫卖声,但一点也不吵人,抑扬顿挫,回想起来,总是很美。
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胡同,总能在静谧中给人别有洞天的惊喜。生活在这里静静地流淌,藏龙卧虎的京韵文学也在点滴酝酿、焕发生机。(千龙网专职评论员 李泽杰)
十月文学月系列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