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现代白话文学的发源地、中国政治文化汇集地、当代中国社会剧变最具典型性的原创地。用文学作品呈现当代北京丰富多元的文化图景和人文风貌,形成北京文学的“新京派”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作家们展现才华和思想的好时机。
“新京派”是相比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的“京派”而言。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南移至上海,北京是文化边缘地。那时,“京派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乡土、人文、诗意。那么,今天“新京派”文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市民文化。从狭义的地域层面看,“新京派”文学的鼻祖是老舍。老舍作品的一大特征是市民和北京,他善于描绘北京平民的生活和命运;语言上善用胡同俚语、俗白精致、雅俗共赏。他像一个北京风土人情画家,画卷里是个有色有声、完整丰富、“京味”十足的世界。
胡同文化。当代京派代表作家叶广芩的作品坚持用“京白写京事”。她从胡同里看人看事看北京这座城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动。她说,“胡同给予我文字中的爱和敬意、尊严和高尚。”
人文情怀。北京文学的“新京派”应该传承京派文学的包容和人文情怀,创新题材和表现形式,用文学作品呈现当代北京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气象。(千龙网评专职评论员 池青)
十月文学月系列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