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红军长征开始和胜利结束的月份;十月,北京陶钧文思、澡雪精神的最好季节;十月,文学与长征相遇,碰撞出最绚烂的火花。
长征是吃苦的代名词,好的文学作品亦然。古往今来,文学著作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曹雪芹写《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吃苦精神,好的文学作品才得以打造出来。
好的文学作品的诞生需要创作者志存高远。而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并耐得住清冷和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在浮躁成为文艺最突出问题的当前,淡泊明志,坐得住冷板凳,何尝不是一种吃苦。
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启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推出体现时代精神、北京特色、首都水准的精品力作必然需要吃苦,北京已经做好吃苦的准备。用吃苦搭起北京文学从“高原”到“高峰”的桥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用吃苦精神创作出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富有京韵京味的文学佳作。愿吃苦,高峰时代必到来。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吃苦,成就了长征的伟大,也将绽放北京十月文学月的精彩。(千龙网专职评论员 李泽杰)
十月文学月系列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