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评] 看哲学社会科学大师如何辈出

2016-05-19 14:4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殷切期望,“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局面有些尴尬。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社会变革需要理论和大师,实践创新呼唤理论和大师,同时,也为理论和大师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缺大师,哲学社会科学界当深刻反思,奋发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不辜负这个时代,脱颖而出成为大师?这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至少有几个方面,是要认真做到的。首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相反,方向不对,就要走许多弯路,甚至南辕北辙。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如今,网络将全球紧密联系在一起。“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已经成为现实。然而,知道了天下事,如果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秀才”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大师成长的前提条件。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融入我国的伟大实践。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成长为大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融入当前的实践创新,深入研究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中成就其大师地位。脱离了人民,脱离了主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陷入了自娱自乐的境地,自然是出不了大师的。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守格调。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有的同志比较激烈地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大师的养成,并不是靠数量,而是靠质量。并不是靠一般的质量,而是靠卓越的成就。有卓越的成就,必然有一定的格调。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才可能成为大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培养大师除了社会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准大师更要坚守格调。

哲学社会科学大师的出现,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缺一不可。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皆备,就等大师出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以此激励自己,朝着大师目标奋勇迈进。(千龙网评专职评论员 倪恒虎)

一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二论: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好时代

四论:从历史进程看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五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

六论:如何让90后爱上“马克思主义”

七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以人民为中心

八论: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九论:营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学风

十论:立足现实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根基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倪恒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