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加工能力”正成为全市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考题”。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中招提高“名额分配”比例,一些普通校的学生得以进入示范高中学习。示范高中生源变得更加多元,录取的优质初中校和普通校学生差距明显。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经过学校“加工”,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多大进步,才是一所学校能力的体现。
以往,许多示范高中是掐尖招生,生源比较好,老师在教学安排上并不用过多考虑到学生层次差异的问题。中招提高“名额分配”比例之后,生源来源多样化了,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一般。如果是同等对待的话,就可能出现一些学生不适应的问题。早在提高“名额分配”比例之初,就有人提到了这个问题,认为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不便。这一问题也确实客观存在。怎么解决呢?提高“加工能力”成为打开这一症结的钥匙。如果继续像过去那样,分快慢班、重点班和普通班,显然不是正确的做法,不符合相关规定,也会伤一些学生的心。
面对存在差异的学生,学校和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加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疑是最佳境界。从理论上说,这是可行的。古人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只要老师善于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示范高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成才。
事实证明,许多示范高中不仅教学水平高,“加工能力”也很强。最新数据显示,学校的“加工能力”正在逐步提高。2015年中考全市平均分比2014年提高了10分,各区校际平均分差距普遍缩小,一大批普通初中校进步明显。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加工能力”的提升表明,出现问题并不可怕,解决好问题,方显教学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