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中高考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如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等。这些学校“教得宽”“学得宽”,毕业生不仅在成绩和排名上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在综合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上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大体上来看,“教得宽”“学得宽”指的是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个性爱好的诊断与发现,治理结构上从单一的课程体系、分层加工模式向多元课程体系、分类加工转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需要等。
这无疑让教育走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上了“别类分门”“因材施教”的道路。
比如,实施“走班制”教学,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兴趣爱好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如此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好地找准自身的兴趣点,能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更有所得、有所获。
如今,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中招提高“名额分配”比例,一些普通校的学生得以进入示范高中学习,这让示范高中生源变得更加多元,录取的优质初中校和普通校学生差距明显。对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都意识到,经过学校“加工”,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多大进步,才是一所学校能力的体现。
同时,这也体现出,首都教育正朝着公平化、均衡化方向快速发展,朝着质量、品质提升方向快步跃进!
当然,“加工能力”对学校和教师的学生观也提出了新的考量,新的要求。要真正以“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尊重和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天赋秉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的个性、自主成长的权利和尊严得以延展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