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北京的中高考中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如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等。这些学校“教得宽”“学得宽”,毕业生不仅在成绩和排名上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在综合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上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可以说,这些学校所秉承的,正是以“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改革发展思路。
以北京教育学院附中为例,其在“加工能力”提升策略实施前后,可谓“判若两人”。这所学校是由157中学、53中、丰盛中学三所普通校合并而成,“小升初”时,在名校林立的西城区,学校无法吸引到好生源,派位进校的学生成绩差距悬殊,满分100分的数学卷子,有考90多分的,也有考十几分的。没有好生源,学校怎么办?提高“加工能力”便是答案,成为其提升学校实力的一把“金钥”。
北京教育学院附中推出的第一招就是“因材施教”“走班教学”。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和家长们的需求,教院附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实施分类教学,同一科目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开设三种班级,由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上课,每学期期末,学生可重新选课。
显然,这种“走班上课”的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的特长得以更好地发挥与延展。
现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加工能力”的提升,不单纯以学生出口的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来评价教育质量,而是要对比学生入口和出口的成绩,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加工力和附加值。这也是教育品质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
可以想见,学校不再把教育内容窄化到考试内容,不再把教育的对象窄化为“好学生”,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个体上,无疑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中更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