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中招改革让更多普通初中考生拥有了就读优质高中校的机会,高中生源多元化敦促学校向分类教学、分类培养发展,提高“加工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加工能力”,北京市教委加强对学校的诊断,确保改革精准发力:推广总结“成长校”经验,引导更多的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加工能力”;诊断分析“徘徊校”办学情况,助力其发展进步;改进“下行校”薄弱项,提升其发展的信心。
优质高中不再是掐尖招生,生源来源多样化了,考验其“加工能力”。以往,掐尖招生,高进高出,当然能显示高中的办学成绩。生源多样化后,能不能实现低进高出,则更考验高中的办学水平,也就是“加工能力”。从实践来看,2015年北京中高考涌现出一批教育“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如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等。这些学校“教得宽”“学得宽”,毕业生不仅在成绩和排名上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在综合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上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对入读这些“加工能力”强的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受益于学校的“加工能力”强,实现了全面发展。而在笔者看来,更大的意义还在于,这些学校在“加工能力”上的探索,给推动“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
问问今天的成年人,对于“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如何理解的,我们就会尴尬地发现,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这是难以实现的。学校要跟其他学校比成绩,不得不给教师施压。老师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得不片面追求成绩。为了考试成绩,学校和教师往往重视成绩好的学生特别是尖子生。那些成绩不好又调皮的学生则可能不受待见,那些成绩一般但听话的学生,也只是受到老师的一般对待。出现这种情形,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也反映了“加工能力”的薄弱。
北京市教委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加工能力”,对北京所有中小学都是一种提醒和督促。生源多样化不是问题,面对生源多样化,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到的是,想办法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升学压力淡化的背景下,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应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