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加工能力”体现的是智慧

2016-03-14 11:0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5年北京中招改革让更多普通初中考生拥有了就读优质高中校的机会,高中生源多元化敦促学校向分类教学、分类培养发展,提高“加工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加工能力”,市教委加强对学校的诊断,确保改革精准发力:推广总结“成长校”经验,引导更多的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加工能力”;诊断分析“徘徊校”办学情况,助力其发展进步;改进“下行校”薄弱项,提升其发展的信心。

名额分配使得录取线差距拉大、生源更加多元化,高中如何应对呢?只重视尖子生显然不对。或许有人想到了题海战役——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大量做题。的确有少数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专门给成绩一般的考生安排题海战役,只是这种做法不可取,也不太好实施。北京市的一些“加工能力”强的学校是如何做到的呢?他们没有采取题海战役,也没有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就达到了目的。他们的做法更具有可行性。

比如,人大附中翠微学校与本部共享国际交流资源,共享社团活动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素质教育大舞台,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点。又比如,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这两个学校并不是就事论事,一味地让学生做题,而是借助于外部资源,领着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找到兴趣所在,快乐学习,已经跳出了单纯课堂教学的小圈子。两所学校这种做法,估计会让许多人感慨艺高人胆大。提高“加工能力”,学校要的就是这样的勇气和智慧。

有必要说明的是,“加工能力”不同于考试能力。虽然“加工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加工能力”并不仅仅是为考试服务的,“加工能力”强的学校,毕业生不仅在成绩和排名上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在综合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上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才是“加工能力”的魅力所在。说到底,“加工能力”是办学实力的展示。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