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丰台区人,自小跟着爷爷奶奶在“永善胡同”长大,直到上小学后才搬进楼房。工作后因一次采访,偶然看到煤堆上一双沾满煤灰的粗麻布手套,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里,天气渐凉、大雁南飞、街头巷尾飘散着炒栗子的香味,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开始筹划入冬前最重要的事儿——囤煤。这可是一项大工程,每年一到11月爷爷就要骑着三轮车去煤铺买煤,然后带上他的专用黑手套紧锣密鼓地搪炉子、安烟囱,赶在西北风前让家里暖暖和和。
后来搬上了楼房,爷爷再也不用弓着身子搬煤了。记忆中爷爷那副黑手套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却永远留在我的心里,一想起它我就能想起“无煤化”的政策有多好,让我爷爷不再受累。
今年丰台区已实现四环内万户“无煤化”,2017年将最终实现全境范围“无煤化”。煤改清洁能源的直接受益者是百姓,不仅省去了搬煤、掏煤灰、倒煤渣的麻烦,也减少了煤烟乱窜、煤灰乱飞的困扰,百姓真正过上了安全暖冬。此外,通过各类无煤化工程,全区将促进二氧化硫减排980多吨,氮氧化物减排240多吨,优化了生态环境、增进了百姓福祉,丰台百姓正享受环境效益的“红利”。
环境建设之路,“软硬环境”一个也不能少。在不断改善发展“硬环境”的同时,也要着力提升“软环境”水平。在优化环境中推动发展升级,在推动发展升级中进一步优化环境,就一定能不断增强发展竞争力,不断迈出发展升级的新步伐。
生态环境的优雅、城市景观的别致、城市交通的畅达、商业服务的便利、市政设施的完善、文体设施的齐备、居民住房的舒适……诚然,高品位的“硬环境”可以让百姓赏心悦目,这满足了百姓“宜居”的要求,而要让百姓“乐居”,则需要打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软环境”。创建和谐稳定的大美丰台,需要兼顾建设“宜居”的“硬环境”和“乐居”的“软环境”。
丰台区十三五规划指出,“坚守生态红线,加强城市文明建设”,也是“软硬环境”并重的最好解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资源红线约束,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快形成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新格局。
风物长宜放眼量。生态环境建设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唯有在建设创新丰台、绿色丰台、文化丰台、和谐丰台的道路上,下好环境建设这步“先手棋”,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真正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真正实现和谐稳定的大美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