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课打破习惯性思维更可贵

2016-03-13 16:5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接受中国教育报和教育部“微言教育”专访时表示,坚持将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使首都教育更加优质、更高质量。坚持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着眼点,使首都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均衡。坚持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使首都教育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

在北京市的教育改革中,有一项措施是由学校自主设置长短课。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提出学校可根据学科和课型开展长短课、大小课课程实验。学校可自主设置长短课、大小课,打破了固定课时的模式,给了学校充分的自主权,显示了推进教育改革的智慧和决心。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的课程多种多样,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在课时安排上可以有所差别。所有的课程都安排相同的时间,并不科学。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课程不同,时间安排也可以相应调整,体现差异,有所侧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从北京市一些学校的做法来看,在长短课、大小课的安排上,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在东城区景泰小学,学校的校本课程“快乐英语人人唱”“经典名篇人人读”等是20分钟一节,篮球课是30分钟一节,此外还有60分钟一节的职业体验课等。而中学短课、小课比例较少,大课相对更多。以北京市五十七中为例,其在除毕业年级开设的阅读课为80分钟,需要学生在图书馆上课;北京市二十七中周五下午的综合实践课,则多为2-3小时一节。

长短课对教学的帮助毋庸置疑,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学习。而更大的作用还在于,向教师、向学校、向学生、向社会传递重要的信号,教育改革要用于打破习惯性思维,不断优化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