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课程也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整合广义的教育资源,集中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推出后,从学生和家长的反应来看,很受欢迎,比在教室里上理论课有吸引力多了。学生们对这些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一门课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门课程的作用显而易见。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作用不止于激发学生一时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所言,“希望学生在完成初中三年学习,已经开始有了个人的爱好倾向。”如果北京市初中生在两年时间内完成20个项目的学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对高考填报专业乃至人生规划有大致的方向,则善莫大焉。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总是坐在教室里,学书本知识,有一些学生可能对某些课程有兴趣,也有的学生可能对哪门课都没多大的兴趣,只是当作任务来完成。义务教育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也应该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是技能型方向,而非学术型方向,因而,提前让学生接触相关行业,对他们几年后作出选择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一个学生今天就明确了兴趣爱好所在,对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显著优势在于,是带着学生亲自动手,而不是单纯地观摩;是走进经过挑选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等参加科学实践,而不是去一般的地方;是学生说了算,由学生决定哪些课程淘汰,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打开兴趣之门,给学生打开一片灿烂的天空。(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