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接受中国教育报和教育部“微言教育”专访时表示,坚持将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使首都教育更加优质、更高质量。坚持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着眼点,使首都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均衡。坚持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使首都教育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在发展教育上,也成为各地的参照对象。
北京市表现得如何呢?“教育每年投入几百个亿,为什么不能换来令人民满意的结果?”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曾这样发问。当年北京曾是义务教育入学择校的重灾区。
如今,这种情形不复存在。2015年4月28日、29日,北京市16区迎来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组。检查结果可以作为测试人民满意度的重要参考标准。督导结果显示:北京市整体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北京16区的中小学达到了义务教育均衡标准。此次督导,共发放8988份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709份,问卷结果显示公众满意度超过85%。由此可以看出,公众的满意度是相当高的。
看公众对首都教育的满意度,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就近入学率。如果学生都能就近入学,择校现象少了,公众的满意度也就高了。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77.64%。一年后,数字继续上升。2015年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4.0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90.6%。数字上升,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能够择校的情形少了,来自权力、金钱的干扰被限制了;二是,教育质量提升了,择校变得不必要。
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在北京,正在成为现实。教育改革,正在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