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上”“上好学”背后的努力

2016-03-13 16:0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接受中国教育报和教育部“微言教育”专访时表示,坚持将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使首都教育更加优质、更高质量。坚持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着眼点,使首都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均衡。坚持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使首都教育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

北京市教育部门提出这样的目标,殊为不易。如果我们了解了背景,就知道仅仅做到让学生“有学上”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让学生上好学,更是难上加难。从2011年起,北京的小学入学人数以年均2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2014年,全市小学入学人数达到17.5万人,这个数字已经接近2009年时小学入学人数的两倍。

五年时间,小学入学人数就已经翻倍了。北京市不仅要满足户籍子女的入学需求,还要满足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需求,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北京市首先要解决的是“有学上”的难题,其次才是满足“上好学”的需求。令社会感到惊喜的是,北京市不仅解决了“有学上”的难题,让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子女都能在北京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还解决了“上好学”的难题,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了教育质量,使就近入学成为常态,择校大幅下降。2015年北京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4.0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90.6%。

就近入学率提高,除了北京通过下发禁令控制择校外,主要原因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多家长主动放弃了择校。各区通过学区制、集团办学、九年一贯制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在学区内、集团内、对口直升,或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内,探索场地和教育设施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优质师资流动、人才贯通培养的机制。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学校之间的差异缩小了,家长也就接受了就近入学。

“有学上”“上好学”同时抓,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需求。教育改革,不仅解决了量的问题,更解决了质的问题。这样的改革,顺应民心,正是群众所需要的。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