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当下的媒体,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体,你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拼”标题。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好的标题,既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也是读者喜欢看到的。
10月27日,某网刊登了一篇文章《莫言出席世界佛教论坛:本不想去,领导批示必须去》。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我心里确实有一种“吓屎本宝宝”的感觉,并且疑惑丛生:莫言怎么呢?他怎么如此讨厌世界佛教论坛,连去都不想去?领导又是怎么呢?怎么人家莫言不想去参加论坛,还非得逼着人家去?
正是怀着这种疑惑,我点开了这个标题,才发现文章通篇讲得都是莫言在分论坛上对佛教、命运和信仰等话题的分享。至于他一开始不想去参加世界佛教论坛,是觉得自己是搞文学创作的,在高僧大德们面前会有一种登台献丑的感觉。
这段话其实是莫言的自谦和对佛教的尊重,况且也只是论坛现场的一个小花絮。但是没想到,当这篇澎湃新闻网原标题为《莫言世界佛教论坛上谈佛教文化:内心有戒律,行为才会有约束》的文章,一经转载,不仅标题变成了《莫言出席世界佛教论坛:本不想去,领导批示必须去》,而且转载者对莫言通篇的感悟分享视而不见,还对只占很小篇幅的花絮进行了加粗涂黑。
再打开文后的网友评论,大部分全是针对标题评论的“莫言是个敢讲真话的人”等等,对文章主要信息全然不见、风向大为转变。这一改,真是让作者捉急,网编得意。
这个转载后的标题,确实更能抓人眼球。我们国家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愿意参加和被领导逼着参加世界佛教论坛,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富有谈资的话题。很容易引起人八卦、不爽或愤怒。有的甚至连标题都不会点开,就已对“领导”义愤填膺了!
其实,文中莫言对于佛教、命运和信仰的感悟,才是人们读后最能得到启迪的营养。但这盘丰盛的营养大餐,却被博人眼球、快餐式的夸张标题,无缘无故地糟蹋掉了。实在是让人觉得可惜。
当我正对“标题党”现象觉得沮丧时,却发现同样是这家网站,其“暖新闻”栏目转载了一篇《男子高铁突发心梗 心血管专家施救后低调离开》的文章。这个标题无任何夸张之处,但文章并没有沉底。相反还引发了很多读者的转发、点赞。
由此可见,遵从事实真相的标题,有助于人们养成客观理性的心态,并对事物进行独立的判断评论。混淆视听的标题,则先天地把读者当作毫无是非分辨能力的人,以引起人们在感官上的刺激,情绪上的宣泄,长此以往引发社会心态的暴戾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其实,读者并不是傻子,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生活理解和思考。追求事实真相,渴望真善美的滋养,构建平和的社会心态,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既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心底的愿望,也是一个正常社会的主流民意。
混淆视听的“标题党”,当把新闻编“过头”看成是自己出了个“彩头”时,请三思:不论你是多么枉费心机,最后既逃不过人们雪亮的眼睛,也躲不过疏而不漏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