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学校教育短板,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方面。一是重书本教学,轻实践体验。二是重文化轻美育,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三是重填鸭式教学,轻学生个性选择。教育“加工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公平对待”为主旨,打破唯学分论的歧视,无疑,是对学校教育短板的有效补齐。
2015年北京中高考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如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等。这些“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直观的教学,并以兴趣导航,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学生通过实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收到了毕业生成绩和排名大幅提升,且综合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也获得长足发展的可喜成绩。
过去,美育处于被学校教育忽视的境地。但如今,在北京这些“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学科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不断加强,且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改变传统的课程资源观,穿越校际边界,充分盘活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也不再把教育的对象窄化为“好学生”。考试题越来越“宽”,越来越“活”,体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德智体美能齐头并进,也体现了应试教育体制取得根本性改变。
在“加工能力”强的学校,通过共享社团活动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教育大舞台,努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点。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也为发现和培养学生兴趣搭建了良好平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加工能力”强的学校,以“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和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天赋秉性、不同潜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满足他们个性化、自主成长的权利和尊严。这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性教育之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平等沐浴在温煦的教育阳光下,从而实现了让公平教育惠及每一位学生的目的。
学校教学加工力和附加值的提升,带给了学生个性发展、公平进步的机会。“加工能力”补齐学校教育短板,也切实收获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