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地方谈】三年来 人们的“获得感”体现在哪里

2016-03-01 13:2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自从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式语言鲜明的风格逐渐被民众熟知。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内涵深刻、风格鲜明,人们喜闻乐见,大家都纷纷解读这种“习式风格”,被这些语言背后的力量所震撼。

人们也许都没有太多关注这个词:获得感。这个词出自去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他在会上强调,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 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 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这一段话,出自党中央总书记之口,要是放在三年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么,为什么这段话在以前会不可想象呢?我想不外乎两点:一是官场环境之下,此言显出难得的通俗;二是以通俗方式,表达的却是深刻的内涵。

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给人们的亲切,首先体现在语言上。用“打虎拍蝇”表达反腐,用“钉钉子”、“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样的词,来表达对工作作风“实”与“韧”的要求,用“碗与勺子难免相碰”来形容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用“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用“开小灶”、“吃偏饭”来形容树立典型的某些禁忌等。同样,“获得感”虽然只有简短的3个字,却把中央的改革目标以及政令推进的根本目的,一下子说清楚了。

那么,这段话的深刻,又体现在哪里呢?其一,道出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改革少走弯路。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往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路径。但是,改革又不是可以忽略法治、混水摸鱼的不法平台。在这方面,前些年的教训很多,像前几年国企改革中刮起的“管理层收购”风,就曾因为急躁冒进、各行其是,很多收购最终都成了利益输送的平台,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所以,“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精要之处在于:改革不能没有法治的统领,“摸着石头过河”不能成为违法的万能托词,即使法无明文、确实需要先行先试的改革,也要在相关明细制度以及民主程序的约束下,按法定规程推进。而在推进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法无明文”的那一部分加以总结,并以建议的方式尽到自己完善法规的义务。

其二,追求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群众从获得感中,体现出改革的人民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管理,很大程度上并没有遵循“群众需要什么”而展开,而是以“我更习惯什么,我更喜欢什么”而展开。把“群众认可”放在前面,是对改革含金量的最新衡量标准,也是习近平履行总书记职责一贯的价值追求。要说三年来的变化,这应该是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最受群众拥戴的一点。

其三,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什么是“最先一公里”?我以为应该是改革的顶层设计。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强调“自下而上”,其初衷还在于释放来自全社会的改革活力、追求一种“巨浪效应”和量的突进,那么3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些效果已经不是我们的主要追求、更多要强调质的提升时,自下而上式的散乱显然已不可取,而通过顶层设计的引领、自上而下有序推进,才更符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更能体现改革的科学化。什么是“最后一公里”?笔者以为应该是改革成果最终渗透到社会的“毛细血管”,让每个群众都对改革成果有了切实感受的情形。毕竟,改革不是概念游戏,无论改革的起点在哪里,改革的路径是什么,最终都要体现在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服务群众上。只有这“最后一公里”,才是群众“获得感”的真正体现,也是对此前所有努力的检验。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马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