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评论】“这366天”年终系列(1):首都经济在疏解中打开新空间

2016-12-19 16:5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大红门_副本

编者按: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首都各界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讲话精神引向深入的一年。公元2016年,是农历丙申猴年,为公历闰年,53周,共366天。千龙网新闻舆论中心精心策划推出【“这366天”年终报道】,用我们的视角,回眸和评点首都这366天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保民生的那些值得记忆的事。

中国@2016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主要是舍弃那些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一致、不协调的功能和产业。在“瘦身”做减法过程中,如何处理疏解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关系?疏解以来成绩如何?接下来还将有什么新动作?这些问题人们十分关注,关系到疏解的顺利推进,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民生。

这一年的疏解工作,控增量严格,疏存量用力。按照《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今年1-11月不予办理的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3250件。如果按照全市各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水平估算,共减少新增就业岗位约80万个。其中,城六区严禁新建有制造环节的工业项目,实现了“零准入”。经过把关,今年1-11月,全市新设市场主体22.43万户,同比减少1.67%。其中,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3.27%、34.34%、20.09%,增量控制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今年前十个月,全市共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335家,今年1-11月,全市完成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117个。疏解,抬升了北京产业、经济发展的门槛,提升了北京的发展水平。

疏解只是手段,“减”是为了更好地“加”,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换取经济结构优化的“加法”。北京借助疏解的契机,“腾笼换鸟”、“脱胎换骨”,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不仅制定了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也制定了高精尖产品目录和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引导产业增量发展高精尖、产业存量实施绿色技改升级。

1-10月,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平稳发展,实现总收入13645.6亿元,同比增长7.6%;技术收入3560.8亿元,增长13.8%。1-11月,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32792.1亿元,同比增长12.9%。1-11月,金融、文化、科技服务类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增长22.82%、29.53%、24.1%,“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疏解中,北京更加注重做好疏解和创新的紧密衔接,把创新创造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把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控增量、疏存量政策和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两者紧密衔接起来,为创新创业提供空间载体。创新作为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两年多来,北京坚持疏解和提升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调整。未来,北京将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放,瞄准产业高端,加快构建“高精尖”结构。通过有序疏解北京的非优势产业,剥离非首都功能,留下“白菜心”。疏解,带来的利好不只是产业的提升。目前,非首都功能疏解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的实施意见正在制定过程中。根据有关部门的意见,疏解腾退空间将更多用于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多建绿地,完善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结合“散乱污”企业和低端市场退出工作,结合大众消费需求,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疏解,指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疏解,为首都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提升发展的质量,也为首都城市发展打开新空间,提振首都的精气神。“瘦身健体”的首都,正告别臃肿,迈着矫健的步伐,进入新境界。(千龙网评论员 倪恒虎)

 2016年终盘点系列报道:

【这366天】首都经济在疏解中打开新空间

【这366天】为协同发展装配协同创新引擎

【这366天】提质扩容北京体育迎大格局

这366天人民当家作主的首都实践

这366天“养十条”正促成居家养老北京模式

这366天2016北京市政协的"开诚布公"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倪恒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