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小刘是西安思源学院大四学生,今年他在陕北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但暑假他持《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在村子里盖章后,回到学校审批时,却被学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发补助款。(9月21日 《华商报》)
客观地说,小刘质疑贫困标准“陈旧”,有一定的道理。在2007年,笔记本电脑尚属于“高档”物品,而如今早就遍地开花,成为“经济适用”物品。再拿是否拥有笔记本电脑作为贫困生认定的硬杠杠,确实有点不合时宜。但问题是,若学校“收回成命”,将小刘认定为贫困生,让拥有笔记本的小刘与家庭更贫困,连每月生活费都凑不齐的同学一样享受6000元助学补贴,是否同样不合时宜?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而其中的难中之难就在于,贫困线上下浮动同学的认定,而小刘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家庭很难独自承受学费之重,又明显好于最困难家庭。为了鉴别这些家庭,高校往往会设一些硬杠杠,加以区分。比如有没有电脑、手机,每天用餐多少钱。划出硬杠杠,当然有助于简化操作,减少贫困生认定中的人为因素。但一刀切也容易产生误伤。基于此,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硬杠杠备受争议。
有人会说,标准是一条线,不论是拉高还是降低,线上下都会形成巨大差异。但这不会影响贫困生认定整体的公平性,而且便于操作,是当前最合理的选择。的确,划出贫困生认定硬杠杠,确实是保证总体公平,但却与精准帮扶相差甚远。试想,最贫困的学生,与“中等贫困户”享受相同的补贴公平么?家庭条件相差不大,一个享受6000元补贴,另一个什么都没有公平么?可见,给贫困生认定标准要有硬杠杠,也要有软倾斜。
那么,贫困生认定需要什么样的“套路”呢?首先,要改变贫困生补贴一刀切的做法,多设贫困补贴档次。比如,将贫困补贴分为8000、6000、4000、2000等几个档次,这样的话既让贫困生之间更公平,也让贫困生认定硬杠杠更具柔性。其次大学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依据学生的信息,综合评定贫困生。比如同学在食堂的消费信息,班干部、同学的反应,平时的消费状况等。
总之,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既要制定硬杠杠,也要软倾斜。只有做到软硬兼施,才能做到科学扶贫、精准帮扶。否则,“有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之类的问题,就会永远是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未竟之问!(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薛家明)
新闻细读:申请助学金被拒 贫困生:只因我有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