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地方干部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观感反差强烈的事情——这名干部乡下有个叔叔,说起腐败和不正之风来,那叫一个咬牙切齿,从村长骂到乡长、县长。但是最近,为了儿子工作的事情,他隔三岔五打来电话,让找找关系,安排安排。这名干部纳闷:“老叔,你平日里不最恨这种事吗?”叔叔的回答让他大跌眼镜,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是自己的事啊,能一样吗!”(3月2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对于这个故事所反映的现象,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现实中,对于腐败和不正之风,人们普遍反感、憎恨,但事涉其身时,又大多宽容、默许甚至乐此不疲,形成一种极具讽刺感的“心理困境”。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人怀有“不找人,心里不踏实”、“花钱买安全感”的心态。
毫无疑问,这与我们目前反腐未尽,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权钱交易、灰色利益有关。不过,在国家反腐不断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深化、权力运行被有效管控的当下,这种类似权钱交易、灰色利益勾连,已经很大程度上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在一些事务性、常规性的工作上,只要手续合法合规,基本上能够规规矩矩、客观公正地及时办理,不存在所谓的借机刁难、权力寻租“吃拿卡要”等。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人抱着“没熟人办不成事”的老的“潜规则”不放呢?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公正客观办事、是想借熟人打招呼等享受法外特权的惯性思维使然,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需要的是这些人自觉正确看待办事、依法办事,也有人认为,这说明有些人所办的事可能有不合规、手续不齐全等问题,通过熟人打招呼等是想办事单位等法规之外开绿灯……
笔者以为,这些固然都有可能,但不可忽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却在于,虽然目前基层单位办事一般不存在刁难的行为,可便民政务信息公开是缺乏甚至缺失的,社会尤其是普通百姓对这样的改变还不甚了解、不甚清楚,才致使以往很长时间形成的办事思维没有切实改变。
道理很简单,如果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能够在简政放权、方便群众办事的过程中,把相关的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尤其是向最基层的普通群进行充分的宣传,人们都知道只要合理合法合规,办事很透明、很顺畅,不存在刁难等不办、拖办和难办的问题,相信很多人不会因为一些事情,甚至很小的事情,不惜花没必要的大力气、舍很大的脸面等,通过各种关系找很多的熟人来办事,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神秘化,自寻烦恼、自找麻烦。
就这一点而言,时下不少人正常办事仍信奉“没熟人办不成事”、“不找人,心里不踏实”、“花钱买安全感”等办事“潜规则”,无疑患的就是一种“政务信息缺失病”。这一现象提醒有关方面在大力推进反腐、深化简政放权,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避免群众再因为不了解情况,办事时瞎忙乎、乱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