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叙述其在5633次列车上看到的令人不适的一幕——一群游客围着座位上一名彝族老人拍摄,即使老人已表现出明显抗拒,他们仍没有停手。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表达了愤怒,并指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镜头霸凌。
为啥非要对着一位老人拍个没完?据悉,作为大凉山地区重要的民生工程,5633次列车是当地群众出行、求学、做生意的“专线”,其中设有牲畜专用车厢,多数乘客是彝族群众。正因特别的民族文化氛围,这列来自大山深处的慢车成了网红路线,很多人慕名前来拍摄。如果经过被拍摄者同意,记录风土人情倒也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并非所有人都想被置于“长枪短炮”之下。如此肆意将他人日常生活当成景观、素材,不仅是对当事人的冒犯,更是对秩序与人文的破坏。
数字时代,手机随手能拍,镜头无处不在。技术为记录与分享提供了便利,却也侵蚀着社交边界。哪里火了、谁出名了,马上便会引来一窝蜂围观,紧接着就是“拍照、文案、发圈”三件套。任何普通人,都随时可能成为别人出片的背景板。与此同时,镜头的功利性也愈发明显:有人故意引流,消费者好端端吃个饭、健个身,就成了直播间里的“免费演员”;有人借此生事,明明线下沟通就能解决的小事,非要拍张意涵不明的图上网找人评理……由于网络传播面广量大,被拍摄人往往在不知情下,就陷入恶意的评头论足中。
相关法律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从现实来看,随手拍几乎成了当今社会的普遍习惯。拍的人不当回事,一句“不是故意的”就了事;被拍的人维权也不易,只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境况下,更需要相关方面拿出一定规范举措,以制度保障“不赏脸”的权利。各类社交平台也要加强审核,对明显侵犯他人肖像权、隐私权的图片视频采取屏蔽处理,让越界者失去流量收益,无利可图。
今天,人人都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定格,进而被审视、围观、议论。如何帮助大家远离镜头霸凌、流量绑架,将是一个愈发严峻的课题。但毫无疑问,以尊重与善意为底色,记录和分享才有意义。反之,则将成为全社会的困扰。
近日有网友发帖,叙述其在5633次列车上看到的令人不适的一幕——一群游客围着座位上一名彝族老人拍摄,即使老人已表现出明显抗拒,他们仍没有停手。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表达了愤怒,并指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镜头霸凌。
为啥非要对着一位老人拍个没完?据悉,作为大凉山地区重要的民生工程,5633次列车是当地群众出行、求学、做生意的“专线”,其中设有牲畜专用车厢,多数乘客是彝族群众。正因特别的民族文化氛围,这列来自大山深处的慢车成了网红路线,很多人慕名前来拍摄。如果经过被拍摄者同意,记录风土人情倒也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并非所有人都想被置于“长枪短炮”之下。如此肆意将他人日常生活当成景观、素材,不仅是对当事人的冒犯,更是对秩序与人文的破坏。
数字时代,手机随手能拍,镜头无处不在。技术为记录与分享提供了便利,却也侵蚀着社交边界。哪里火了、谁出名了,马上便会引来一窝蜂围观,紧接着就是“拍照、文案、发圈”三件套。任何普通人,都随时可能成为别人出片的背景板。与此同时,镜头的功利性也愈发明显:有人故意引流,消费者好端端吃个饭、健个身,就成了直播间里的“免费演员”;有人借此生事,明明线下沟通就能解决的小事,非要拍张意涵不明的图上网找人评理……由于网络传播面广量大,被拍摄人往往在不知情下,就陷入恶意的评头论足中。
相关法律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从现实来看,随手拍几乎成了当今社会的普遍习惯。拍的人不当回事,一句“不是故意的”就了事;被拍的人维权也不易,只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境况下,更需要相关方面拿出一定规范举措,以制度保障“不赏脸”的权利。各类社交平台也要加强审核,对明显侵犯他人肖像权、隐私权的图片视频采取屏蔽处理,让越界者失去流量收益,无利可图。
今天,人人都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定格,进而被审视、围观、议论。如何帮助大家远离镜头霸凌、流量绑架,将是一个愈发严峻的课题。但毫无疑问,以尊重与善意为底色,记录和分享才有意义。反之,则将成为全社会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