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名单揭晓,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获评2024年度人物。他说他是一个正在努力做科研的工作者,在接触科研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快乐,也立下了科研报国的志向。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科技强国建设已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天问”探测器穿越星际,“奋斗者”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九章”量子计算机刷新计算极限,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刷新世界纪录,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发展“干货”满满,但是我们不禁感叹,未来将由少年书写,如果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少年创新力量能否汇聚成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科技赋能,打破教育发展壁垒。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传递与创新能力培养常陷入“二元对立”的困境,标准化教学压抑个性,填鸭式灌输扼杀好奇。而科技赋能教育,通过技术手段重构学习场景,为少年突破创新壁垒提供了可能。在四川汶川地震纪念馆,中学生通过VR技术“穿越”到2008年的震中现场,在虚拟环境中设计抗震建筑模型。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加深了对工程力学的理解,更激发了“用科技守护生命”的使命感,虚拟仿真技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真实场景,让创新从“想象”落地为“实践”。上海某重点中学引入AI教学系统,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代码提交记录、实验操作轨迹,为每位学生定制学习路径:对算法敏感的学生推荐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擅长硬件开发的学生对接机器人社团。这种“数据驱动”的教育模式,使该校学生在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获奖数量从每年3项跃升至21项,印证了科技对教育效能的放大作用。
少年创新,迸发强国建设力量。当教育为少年插上科技的翅膀,他们便成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从实验室到产业场,从理论突破到应用落地,少年创新力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中国科技版图,跨越科技“无人区”,解决“卡脖子”难题。杭州中学生王雨桐团队开发的“无障碍地图”APP,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为视障人士标注城市中的盲道、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目前已覆盖全国50个城市,用户超20万。在深圳“大疆创新”总部,高中生团队研发的“农业无人机智能避障系统”已应用于全国23个省份的农田,将避障响应时间从0.3秒缩短至0.08秒,解决了传统农业无人机易撞树、伤人的痛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得主,15岁的李明轩将GPS系统和医疗级UWB定位技术首次应用于儿童书包,实现室内外精准定位,已与儿童安全机构合作,在10个城市试点投放2000个,成功拦截37起走失事件。事实证明,少年创客正以“初生牛犊”的勇气,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
协同配合,保障创新活力激发。从懵懂少年到科技强国,科技赋能教育,保护少年创新力,这是一场“接力赛”,离不开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与社会生态的系统支撑。当“科技强国”成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为少年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为少年创新铺就“高速路”;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将产业需求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让少年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了技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放大;凸显文化作用,厚植“敢为人先”的创新土壤,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塞罕坝”精神到“探月”精神,彰显文化浸润的深远影响。
科技赋能教育,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让每个少年都能在数字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坐标”,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让千万少年的创新之火汇聚成炬,我们必将铸就坚不可摧的科技强国之盾,铺就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这是科技赋能教育最深远的意义,也是时代赋予少年最光荣的使命。(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