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从《七子之歌》百年看祖国统一之路

2025-11-26 05:54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从《七子之歌》百年看祖国统一之路

“七子”的命运,与中国抗击外敌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进程息息相关。事实证明,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有因民族弱乱而产生的问题,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彻底解决。

近日,适逢闻一多先生诞辰,网上网下,许多人重温这位爱国诗人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写于100年前的组诗《七子之歌》。

1925年,彼时的中国处于“国疆崩丧”的暗夜之中,闻一多以拟人手法,借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大(旅顺、大连)这七处被列强掠去的失地之口,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之痛,以警醒民众、重振中华。倏忽百年,沧桑几度。曾经备受欺凌的中国,早已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七子”失而复归,这团圆长路,令人无限感慨。

“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突出的统一性,国家统一是核心利益的核心。近代以来,列强仗着坚船利炮,或鲸吞虎噬,或盘踞蚕食,让中国陷入被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国家主权支离破碎,民众尊严践踏成泥。在侵略者、殖民者的铁蹄下,歧视压迫、敲骨吸髓、镇压屠杀、精神奴役成为常态,“我要回来”的呼喊何其痛切。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从无外交。正如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却被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一个被锁死在半殖民地铁链上的国家,何谈国家主权,何谈国民尊严?中国若如一盘散沙,终是他人俎上之肉;只有团结起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可能求发展、求民生。这是曾经的苦难所昭示的答案,也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共识。

“七子”的命运,与中国抗击外敌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进程息息相关。经过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彻底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国门。新中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然而,由于外部势力的插手及内战因素,彼时的香港、澳门仍与祖国处于分离状态,台湾也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针对严峻形势,新中国立足国情、结合实际,进行了果断斗争和积极工作。比如在台湾问题上,通过“炮击金门”等方式,打掉了国际反华势力搞“划峡而治”“两个中国”的图谋。比如在港澳问题上,1972年11月,我国重返联合国不久,就推动通过决议,把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从国际法上确认了中国对两地的主权。

伴随着发展进程,中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同时,祖国始终对港澳台赤诚相待、无私帮助,酝酿统一时机。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正式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以此为指导方针,以“主权问题不可讨论”的强硬姿态,中国击碎了英国长期管治香港的幻想,历经两年多共22轮艰难谈判,于1984年与英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与之类似,葡萄牙曾一度提出把交还澳门的时间推迟到21世纪,中方则坚持“决不能把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一个世纪”。每一场谈判,都是立足于实力与信念的艰苦博弈。事实证明,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港澳先后回归,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如今再谈“七子”,大家关注的焦点当然在台湾。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审视两岸关系,如立高山之巅望大江东去,更见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祖国统一势不可挡。今时今日,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军事实力,大陆都已具备压倒性优势,更有足够的政治意志、经济韧性和战略威慑能力来掌控节奏。一段时间以来,从围岛演练、绕岛巡航成为常态,到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再到以法治手段惩治“台独”顽固分子,涉台举措频频出台、层层递进,所有人都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加速度”。

100年前,台湾只能在诗中“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80年前,中国政府宣告“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祖国完全统一进入加速期。诚如闻一多先生百年前所写:“精诚所至,金石能开”,所有因民族弱乱而产生的问题,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彻底解决。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胡宇齐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