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小李(化名)花2400元从屠某处购买了一块电动自行车锂电池。仅两个多月后,电池在一个深夜突然爆炸,引发火灾,造成小李严重烧伤。消防部门认定,火灾事故原因系电池内部故障。事后,小李将屠某诉至北京房山法院,索赔101万余元。近日,法院认定屠某无资质生产组装并售卖电池,其产品缺陷引发火灾,应承担70%的赔偿责任,赔偿小李66万余元。同时,法院也认定,小李存在明知电池为个人组装仍购买、把电池带进屋内等情节,应自担责30%。
电池虽小,却是引发电动自行车火灾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分析,电动自行车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包括电池过充、电池单体故障、电气线路短路等。这其中,使用过期的老旧电池和非法改装电池产生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非法改装电池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还会带来重大安全风险。11月9日,央视新闻披露了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2·23”重大火灾事故现场,尽管事故调查报告已于2024年11月公布,但最新披露的现场视频仍让人触目惊心——涉事车主网购一块超大容量锂电池,并违规改装,然后夜晚停在居民楼一楼架空层,车辆起火后殃及众人,最终造成15人遇难、44人受伤。近年来,违法违规改装电池引发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多发,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带来的教训十分深刻。
司法裁判不仅需要实现定分止争的实用功能, 更是引领社会价值的“风向标”。在上述案件中,房山法院依法确认屠某、小李的过错,精准厘清责任归属,做实定分止争,不仅让公平正义充分彰显,还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起到推动作用。66万余元的赔偿与2400元的电池售价形成鲜明对比,警示经营者切勿为蝇头小利跨越法律红线;而买家“自担责30%”,则警示电动车主务必合规使用电池,使用合规电池。
今年9月1日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完善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落实互认协同及“一车一池一充一码”,着力从源头上有效堵住非法改装行为。各地有必要聚焦电动自行车电池这个关键环节,“对症下药”,打好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主动仗。
一方面,要重拳出击、高效处置。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严厉查处非法生产、销售、改装行为。尤其是针对二手平台交易电池等行为,督促平台完善审核机制的同时,相关部门要联动处置,对此类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形成强力震慑。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科技赋能。对此,不少地方已作出积极探索,如加强电池健康评估网点、回收网点建设,及时发现处置“带病电池”等。这些做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治理智慧,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借鉴。着眼未来,各地仍需用模式创新、科技赋能激发治理活力和效能,织密织细安全网。比如,在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分析电池安全状况,给使用者发出提醒等等。
此外,还需在强化群防群治上下功夫。如加强由社区干部、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安全治理队伍建设,实施风险隐患常态化联排联治。同时,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堵住不合规电池流通渠道,并鼓励居民监督小区内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等行为,助力“治未病”。
消防安全人人受益、人人有责。所有电动自行车使用者都应从我做起、从“小”做起。除了主动学习充电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外,还应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有质量保证的电动自行车,并坚决抵制非法改装电池等行为,以实际行动共筑消防安全防线。
外卖员小李(化名)花2400元从屠某处购买了一块电动自行车锂电池。仅两个多月后,电池在一个深夜突然爆炸,引发火灾,造成小李严重烧伤。消防部门认定,火灾事故原因系电池内部故障。事后,小李将屠某诉至北京房山法院,索赔101万余元。近日,法院认定屠某无资质生产组装并售卖电池,其产品缺陷引发火灾,应承担70%的赔偿责任,赔偿小李66万余元。同时,法院也认定,小李存在明知电池为个人组装仍购买、把电池带进屋内等情节,应自担责30%。
电池虽小,却是引发电动自行车火灾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分析,电动自行车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包括电池过充、电池单体故障、电气线路短路等。这其中,使用过期的老旧电池和非法改装电池产生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非法改装电池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还会带来重大安全风险。11月9日,央视新闻披露了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2·23”重大火灾事故现场,尽管事故调查报告已于2024年11月公布,但最新披露的现场视频仍让人触目惊心——涉事车主网购一块超大容量锂电池,并违规改装,然后夜晚停在居民楼一楼架空层,车辆起火后殃及众人,最终造成15人遇难、44人受伤。近年来,违法违规改装电池引发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多发,付出的代价极其惨重,带来的教训十分深刻。
司法裁判不仅需要实现定分止争的实用功能, 更是引领社会价值的“风向标”。在上述案件中,房山法院依法确认屠某、小李的过错,精准厘清责任归属,做实定分止争,不仅让公平正义充分彰显,还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起到推动作用。66万余元的赔偿与2400元的电池售价形成鲜明对比,警示经营者切勿为蝇头小利跨越法律红线;而买家“自担责30%”,则警示电动车主务必合规使用电池,使用合规电池。
今年9月1日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完善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落实互认协同及“一车一池一充一码”,着力从源头上有效堵住非法改装行为。各地有必要聚焦电动自行车电池这个关键环节,“对症下药”,打好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主动仗。
一方面,要重拳出击、高效处置。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严厉查处非法生产、销售、改装行为。尤其是针对二手平台交易电池等行为,督促平台完善审核机制的同时,相关部门要联动处置,对此类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形成强力震慑。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科技赋能。对此,不少地方已作出积极探索,如加强电池健康评估网点、回收网点建设,及时发现处置“带病电池”等。这些做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治理智慧,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借鉴。着眼未来,各地仍需用模式创新、科技赋能激发治理活力和效能,织密织细安全网。比如,在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分析电池安全状况,给使用者发出提醒等等。
此外,还需在强化群防群治上下功夫。如加强由社区干部、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安全治理队伍建设,实施风险隐患常态化联排联治。同时,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堵住不合规电池流通渠道,并鼓励居民监督小区内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等行为,助力“治未病”。
消防安全人人受益、人人有责。所有电动自行车使用者都应从我做起、从“小”做起。除了主动学习充电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外,还应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有质量保证的电动自行车,并坚决抵制非法改装电池等行为,以实际行动共筑消防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