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建议》重点和要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各领域工作,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主题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建议》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内生动力来源,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促进经济在稳健发展中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健全预期管理机制,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在经济增速合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生态环境改善,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关键
《建议》要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人工智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强化产业创新对科技创新的牵引,加快新兴产业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围绕产业创新需求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三、把握好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建议》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通过精准施策推动差异化生产、个性化服务,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破解消费供需结构性矛盾。
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格局
《建议》要求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在于激活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而国际循环旨在畅通跨境资源双向流动,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经济韧性的可行路径。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做强国内大循环,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同时,拓展国际循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通过高质量“引进来”推动高水平“走出去”,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通,通过提升国内市场的整合度和协同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五、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建议》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区域治理协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快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标准、监测、评价和考核制度。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政策,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激励机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六、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建议》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内容,制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路径、措施,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健全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完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公共服务短板弱项,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立足科技赋能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实现路径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推动城乡社区服务质量提升,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七、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建议》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坚持以战略为先导、政策为抓手、法治为保障、风险防控为落脚点,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防控体系,锻造实战实用的国家安全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建立关键矿产战略储备,构建多元稳定的能源供应网络,保障粮食与能源资源安全。加强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生态、核、太空、深海、极地、低空等新兴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夯实社会治理群众基础,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八、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议》要求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刹各种不正之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 | 陈庆修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建议》重点和要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各领域工作,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主题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建议》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内生动力来源,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促进经济在稳健发展中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健全预期管理机制,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在经济增速合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生态环境改善,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关键
《建议》要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人工智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强化产业创新对科技创新的牵引,加快新兴产业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围绕产业创新需求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三、把握好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建议》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通过精准施策推动差异化生产、个性化服务,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破解消费供需结构性矛盾。
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格局
《建议》要求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在于激活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而国际循环旨在畅通跨境资源双向流动,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经济韧性的可行路径。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做强国内大循环,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同时,拓展国际循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通过高质量“引进来”推动高水平“走出去”,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通,通过提升国内市场的整合度和协同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五、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建议》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区域治理协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快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标准、监测、评价和考核制度。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政策,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激励机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六、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建议》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内容,制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路径、措施,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健全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完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公共服务短板弱项,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立足科技赋能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实现路径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网络,推动城乡社区服务质量提升,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七、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建议》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坚持以战略为先导、政策为抓手、法治为保障、风险防控为落脚点,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防控体系,锻造实战实用的国家安全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建立关键矿产战略储备,构建多元稳定的能源供应网络,保障粮食与能源资源安全。加强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生态、核、太空、深海、极地、低空等新兴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夯实社会治理群众基础,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八、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议》要求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刹各种不正之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 | 陈庆修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