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在路上的新闻人永远年轻

2025-11-07 06:24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在路上的新闻人永远年轻

“你记录的,有很多;关于你的记录,却很少。”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众声喧哗、全民记录的时代,记者的独特价值何在?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推动社会进步,但记者是;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接触时代脉搏,但记者是……”前段时间,面对“被采访”的镜头,一位记者的感悟触动了不少同行。朴素的话语,也是沉甸甸的告白。历史需要记录者,社会需要守望者,时代需要瞭望者,正是这种天然的公共属性,让记者肩负着特殊使命,成为一个社会发展前行不可或缺的力量。

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力,是新闻人的理想状态。但也要看到,近些年记者的压力很大,挑战与争议如影随形——有人质疑记者的存在价值,“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职业记者不再是新闻事件的唯一记录者;有人断定“新闻学无用”,认为“记者的流量还不如网红”……诸如此类的论断不时浮现。客观地说,这里头有污名化、情绪化的宣泄,有人云亦云、听风是雨的盲从,有拉踩引战、制造矛盾的炒作,但也确实点出了一些变局之中新闻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传播格局、传播生态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线赋予每个人连接世界的能力,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受到挑战;流量至上的算法推荐,让严肃新闻频频让位于娱乐八卦;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削弱着深度内容的生存空间……然而,对于今天的受众而言,最不缺的是信息,最稀缺的也是信息,信息越多,真相似乎越远,观点越杂,共识反而越少。这种悖论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更无益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信息的海洋越是汹涌,越需要打捞“宝藏”的耐心与专业。重视流量,但更珍惜操守,追求时效,但更追求准确,这才是专业记者的价值与空间。

有人说,人类正处于科技大爆发的“前夜”。面对能写诗、会画画、懂翻译的人工智能,记者会不会被取代?新闻从来不只是信息的堆砌,更是对事实的甄别、对真相的追问、对时代脉搏的把握。AI或许可以写稿,但永远无法替代记者在现场观察时的切身感受;AI或许可以分析数据,却难以理解数据背后复杂的社会肌理;AI或许可以模仿风格,却永远不具备新闻人的良知与担当。归根结底,新闻的本质是“人的故事”,而优秀的记者,恰是那些最擅长理解与讲述故事的人。许多时候,一篇报道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结论”或“意义”,而是一种闪闪发光的生命状态,是一段极致经历中的精神力量,而这是冰冷的代码永远无法模拟的温度。

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专业表达;越是信息爆炸,越呼唤去伪存真。今天,记者的专业素养不仅没有贬值,反而更显珍贵。这是一个最考验新闻初心的时代,也是最能彰显新闻价值的时代。不唯流量是从,不被情绪裹挟,以冷静对抗浮躁,用审慎穿透迷雾,“铁肩”扛起的是社会责任,“妙手”书写的是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高源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