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直播间,如何抵挡“克隆人大军”?

2025-11-04 11:05 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标题:锐评 | 直播间,如何抵挡“克隆人大军”?

一个演员穿着不同的衣服同时现身四个直播间带货?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某著名演员遭到大量账号盗用其形象、声音,有粉丝“一天举报18个”仍无济于事。

备受这类侵权乱象困扰的,远远不只是这位演员。无论你是谁,但凡在网上有了一定关注度,肖像、声音等信息就可能被一键“克隆”,再用于直播带货、起号涨粉。前段时间,奥运冠军全红婵、孙颖莎、王楚钦的声音都遭遇了克隆,被用来带货土鸡蛋;知名医生张文宏的形象也曾被AI仿冒,带货一种蛋白棒产品……总的来说,“数字分身”带来的侵权现象愈演愈烈,亟待进一步整治。

这类乱象为何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在相关新闻中,当事人都曾表示自己已积极向平台投诉,但常常陷入“打地鼠”的窘境——一个盗播直播间被举报关停,新的盗播直播间很快会冒出来。同时,寻求法律手段进行维权,诉讼渠道还较为复杂,也加剧了不法之徒的有恃无恐。

近年来,为追上技术迭代的脚步,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文本、音频、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也旨在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加紧压实平台责任。

但要看到,任何监管都有一定局限性、滞后性。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日千里,完全寄望外部监管来消灭直播间里的“克隆人大军”,恐怕并不现实。广大网友还是应当提高甄别意识,避免成为被收割的韭菜。直播带货之所以风靡网络,真实感、贴近感是重要原因,但距离再近,终究隔着屏幕,“眼见不为实”是常态。消费者还是不能忘记“货比三家”的传统智慧,切忌在一声声“家人们”中冲动下单。

法律的“利剑”要更锋利,平台的“盾牌”要更坚固,我们每个人的“火眼金睛”也要更雪亮。只有监管、平台、社会多方共治,技术向善的力量才能跑赢其被滥用的速度。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作者:武川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