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是突破想象的艺术绽放还是漠视脆弱的生态之伤?——高原痕迹里的生态觉醒

2025-10-30 10:30 千龙网

当央视记者在喜马拉雅山麓俯身拾起烟花残片时,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坚硬的塑料碎屑,更是4500米高原生态的敏感神经。那距水体仅30米的彩色痕迹,既烙在枯黄草甸上,也深深刻进亿万公众的生态记忆里。蔡国强团队52秒的“升龙”焰火曾点亮夜空,可烟火散尽三天后,仍残留着清晰的燃放痕迹,成了大自然最温柔也最有力的警示,让一场聚焦艺术的讨论,悄然转为全民生态觉醒的契机。

喜马拉雅山脉作为“世界第三极”,生态脆弱性远超想象。这里每一寸草甸、每一条溪流,都维系着独特生物链与气候平衡,热龙乡更是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然而,在艺术热情与商业热度下,主办方的环保承诺略显苍白。他们曾宣称用盐砖引导动物迁移、选用可降解材料减影响,可植物学博士的考察戳破了“想当然”的规划:高原低温缺氧会让“可降解材料”失去作用,塑料残片可能留存数年;燃放碾压、灼烧的草甸母土裸露后,自然恢复需数十年。这样的专业解读,让公众真切意识到,高原生态从不是可随意试错的“画布”,而是需悉心守护的“生命线”。

争议发酵后,各方未陷入指责僵局,而是务实投入补救。热龙乡村民率先行动,持编织袋、铁锹组成清理队,沿燃放区搜寻残片,连泥土里的细小碎屑都仔细抠出。环保专家迅速到场,持专业工具清理垃圾之余,还对受损土地采样分析,为修复提供依据。调查组严谨核查主办方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不漏任何细节。蔡国强团队与品牌方也放下艺术“光环”,诚恳致歉后立即投入修复,聘请专业团队运来适生草种,在清理后的土地上翻土播种。从“大闹天宫”的焰火燃放,到“俯身修复”的默默付出,这份转变比华丽言辞更有力量,让“敬畏自然”从口号化为行动。

事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如石子般在全民生态意识湖面激起涟漪,激活大众共识与监督意识。社交媒体上,户外爱好者分享高原生态照片,对比环境变化理性质疑;环保博主整理专业知识,科普高原脆弱性引导客观看待;环境监测领域的网友主动公开历史生态数据,呼吁严化户外大型活动环保审批。公众不再是被动“旁观者”,而是主动“守护者”。当“生态红线不能碰”从政府文件标语变为百姓热议共识,“高原保护”从地域议题成为全国焦点,这场烟花争议便完成价值升华——它让每个人明白,自然从不是艺术背景板、商业噱头,而是需共同守护的家园。

如今再看热龙乡草甸,清理后的土地上,新播草种虽未发芽,但修复者的脚印里藏着生态重生的希望。曾被焰火照亮的山脊,因村民、专家、志愿者的忙碌身影更显厚重温暖。这场52秒的烟花秀,引发的却是关于生态保护的长久思考。它如镜子,照见发展与保护间的可能偏差,也照见全民生态意识的觉醒成长。未来谈及艺术创作、商业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或许我们会记得热龙乡草甸的痕迹——它们提醒着,唯有将敬畏之心融入每一次创造,让保护意识先于发展欲望,才能让“生生不息”的生态密码,在这片高原乃至更多自然之地长久传承。(张迪)

责任编辑:刘美君(QN0048)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