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拿AI整蛊、侵权、擦边?都是在玩火!

2025-10-24 13:03 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标题:锐评|拿AI整蛊、侵权、擦边?都是在玩火!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倍感被AI忽悠得团团转。

先有已故茶界泰斗突然“复活”带货,被证实是企业用AI生成的广告;后有知名主播大卖深海鱼油,实则遭遇了AI换脸。近期,社交媒体上又掀起一股整蛊热,流行拿AI生成的“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吓唬家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一次次在互联网上被证伪。尤其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那些以假乱真的图片、视频,迷惑性更强了,制作门槛更低了。只要数据库资源丰富,据此生成的图片或视频往往表情极尽逼真,动作十分流畅,甚至本人来了都要困惑。也正因为这种可及性和低成本,“AI+”的推广应用不断加速,日渐深入社会生活各个场景。

新技术风靡本来没问题,但一个社会发展至今,总有约定俗成的道德伦理,维持运行的法律规范。AI滥用以至挑衅公序良俗,很可能突破底线。比如拿AI制作“流浪汉闯入家中”整蛊家人,已经引发报警案例,看似初衷是为了好玩,但这般戏弄,往轻了说,是消耗家人之间的珍贵信任,往重了说,占用并浪费警力资源,可能涉嫌违法。如果被警方认定是报假警,可能面临行政拘留或罚款。至于擅自制作AI公众人物并用以带货牟利的,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人格权,还存在欺诈嫌疑。

技术发展到哪一步,管理就要跟到哪一步。如今,AI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流”层面,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常用工具,管理自然也当更加常态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相关法规必须尽快完善、落细落实。在这一过程中,法规和常识的普及不可或缺。就拿《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来说,早就要求AI生成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条音频或视频强制亮明“数字身份证”,但将AI整蛊家人、追星等图片、音视频公开发布时,有多少人认真标注了,有多少人认为只是玩玩罢了?

层出不穷的乱象不断提醒,或许比起迅速掌握某种技能,我们应该先建立起对技术伦理的认识。任何时候,保持对公序良俗、法律法规的敬畏,我们才不会迷航。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作者:田闻之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