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用户停机超半月,因何涉诈运营商该说清楚

2025-10-23 01:29 新京报

来源标题:用户停机超半月,因何涉诈运营商该说清楚

反诈防控不应以牺牲无辜用户权益为代价。

“话费是充足的,近期我没出国,也没接到诈骗电话,更不涉及大额转账,不知道为什么手机突然被呼入限制。”这是哈尔滨市民杨先生近期的疑惑。

据报道,今年3月,杨先生刚办理了中国移动的手机卡,但在10月3日,其家人拨打他的手机号却显示为停机状态无法呼入。他询问移动客服后才发现,手机已于9月30日被呼入限制,可自己却未收到任何短信通知。

哈尔滨当地移动营业厅证实,杨先生手机号码确因被涉诈系统判定为高风险而遭强制呼入限制。至于为何被列为高风险,这名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具体原因,并表示此类情况很多人都遭遇过。

当今,绝大多数人已很难离开手机。手机号的安全性不但直接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也关系到个人的信息和财产安全。若手机突然莫名被停机,将带来极大不便。

虽然他10月17日在完成线上身份验证后,手机恢复了正常使用,但半个多月停机的原因仍不清楚。鉴于电信诈骗频发,运营商协助有关部门反诈十分关键。但用户反映频频被误伤,说明当前的涉诈风险研判和分析手段,仍然不够准确。

另外,运营商处置异常风险手机号的操作方式,也有进一步优化空间。例如,移动营业厅方面说杨先生手机号停机前已对其下发通知,约5分钟后手机才停机。而杨先生则表示其始终未收到该通知信息。即便杨先生收到该通知,要在5分钟内完成二次身份验证、身份“申诉”等操作,确实也有难度。

其实,对于异常风险手机号,运营商提供及时通知,并在紧急情况下合理处置,是有明确规定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2021年联合下发的《关于依法清理整治涉诈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的通知》第四条规定:针对涉诈电话卡、境外诈骗高发地卡等,提醒用户在24小时内通过电信企业营业厅或线上方式进行实名核验,在规定期限内未核验或未通过核验的,暂停电话卡功能。

可见,被误判为风险手机号的用户,可以有24小时的“窗口”时间进行认证等操作,以“挽救”手机号。若用户未在规定期限内核验或核验未通过的,运营商才能暂停电话功能。

然而,在此前多起案例中,运营商的提醒时间与关停时间间隔过短,有的甚至只有一分多钟,明显不符合规定要求。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非常重要。然而,反诈防控不应以牺牲无辜用户权益为代价。运营商在对用户采取限制性措施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审慎适用。

一方面,运营商反诈不宜“暗箱操作”,被误伤的用户有权知道何种原因导致触发停机,以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用户在遭遇误判后,应有畅通的申诉渠道,避免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总之,反诈需在防范风险时,勿忘保障用户权益。只有兼顾安全与便利,才能让用户既安心又舒心。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柯锐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