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起常山鼓,挥动霸王鞭,打套梅花拳……近日,以“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雄安非遗游园会暨2025京津冀非遗联展盛大举行,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彰显了京津冀三地的文脉相亲。
京津冀共同承载着燕赵文化的慷慨激昂与京畿文化的雍容雅致。这种文化上的“同根同源”不是抽象的概念,而存在于具体的文化生活之中。此次非遗联展,亦将无形的文化亲缘,转化为了可观、可感、可亲的现实场景。当北京的彩塑兔儿爷、景泰蓝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以及河北的昌黎地秧歌、蔚县剪纸等非遗瑰宝并置一处,贯穿三地的美学基因与历史文化格外清晰。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为增强区域凝聚力奠定了民心基础。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京津冀高质量的文化协同,同样反哺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协同搭台,京津冀可以整合各自优势,共同开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可以串联特色“非遗”项目,打造贯穿三地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还可以联合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更重要的是,协同发展加速了“文化+科技”“文化+研学”的深度融合,使北京的科技优势、天津的制造能力、河北的丰富应用场景得以互补,为古老技艺的数字化呈现、现代化表达和产业化转型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让这些文化瑰宝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协同,不仅为“非遗”的活化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区域消费升级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今天的新消费,需要情绪价值,离不开故事与流量,这正是“非遗”所天然具备的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北京曹氏风筝传承人,在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等古籍中深挖传统技艺精髓,顺应现代审美需求创新产品成功打开市场;天津葫芦艺人打造中国葫芦博物馆,以特色文化吸引大量游客,有效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周边产业的发展;北京“面人汤”技艺通过师徒传承,影响河北、天津面塑从业者,推动面塑技艺精细化发展,产生新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诸多案例证明,保护“非遗”不仅是保护文化,更能助力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
经济的协同、交通的互联,最终落脚于文化的认同与人心的凝聚。承载着文化记忆的“非遗”仍大有潜力可挖,京津冀协同发展所蕴含的“点石成金”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用好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