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被冒名申领国家补贴,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2025-08-19 01:19 新京报

来源标题:被冒名申领国家补贴,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据报道,近日,长期在广州市工作的41岁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男子陈长前,今年6月回乡办理更名业务时,意外发现被人冒名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失业登记,并申领了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生活费用补贴。

对此,石滩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罗新展表示,镇政府政务服务部门此前要求居委会每个月录一百个人的信息到就业服务系统中,但办事的老百姓人数不够;为完成任务,随意录入人员信息并补足差额。“去年6月以后,就没再进行这样的操作,申领的补贴只是凑人数,并没有真正拿到补贴款。”

从事件细节看,这场闹剧的直接诱因是“每月录一百个人信息”的硬性指标。这种将政务数据异化为“数字游戏”的操作,彻底背离了政策初衷。而居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申领国家补贴”,究竟是“凑人数”还是“骗补贴”,相关部门有必要查清楚,不能任由地方自说自话。

就业困难认定、补贴申领等民生政策,本应精准帮扶真正需要的群体,在当地却成为基层应付上级检查的“数字道具”。“镇政府要求办的”不是居委会免责的理由,而“和他类似情况的还有百多个”的表述,更暗示这是一场有组织的违规操作。

这种“集体操作”的背后,是权力运行的程序正义失守。从法律层面看,即便未实际获利,冒名使用他人信息办理政务业务,已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从治理层面看,“凑数”操作已为更大的权力寻租埋下伏笔。当“随意录入信息”成为潜规则,谁能保证未来不会有人利用居民个人信息套取补贴?

破解“数字政绩”的困局,既需要上级部门清理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也需要强化政务数据的审核机制,更需要畅通监督渠道,对侵犯公民信息、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零容忍”。

更值得追问的是,当地镇政府为何会定下“每月一百人”的硬指标?这些领钱的指标被凑够后,是补贴没发,还是没发给下面?“不知情被办理申领国家补贴”的闹剧背后,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郭元鹏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