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当海淀的“科技翅膀”驮起文化行囊:文旅融合的新范式

2025-08-15 12:31 千龙网

在北京展览馆的盛夏光影里,一幕奇妙的场景正在上演:机械臂精准夹起象棋子的“咔嗒”声,与琵琶弹奏《青花瓷》的清越旋律隔空对话;仿生扑翼飞行器掠过展台时带起的微风,轻拂过观众手中印着颐和园石舫的AI耳机——这是2025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上的海淀时刻,也是科技与文化共舞的生动注脚。当暑期文旅市场迎来消费热潮,海淀区以“硬科技+软文化”的融合实践,为中国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写下了独特注脚。

科技从来不是冰冷的代码,当它与文化基因相遇,便能生长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在海淀展台,商汤科技的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展现着惊人的“文化理解力”:毫米级精度的机械臂不仅能完成拾取棋子的动作,更能在楚河汉界间复现围棋的“气”、象棋的“势”,让对弈者在人机交锋中感受传统棋艺的智慧。这种融合绝非简单叠加——就像声智科技的AI耳机,从“工具化”的蓝牙耳机蜕变为“耳饰级”时尚单品,其66种语言实时翻译功能背后,是对跨国文化交流场景的深刻洞察;而即将融入“海淀有礼”的烫金星星与爱心纹饰,则让科技产品成为文化的移动载体。

文化的表达也因科技而获得新的维度。《海淀没有海》的MV里,“海归上岸”“嫦娥回家”的诙谐歌词,通过大屏光影与民乐快闪的交织,让观众读懂海淀“大如海”的包容;汉王科技的GoGoBird毕方,从《山海经》的文字记载中飞脱而出,17克机身里的4套传感器,既是空气动力学的杰作,更是让神话照进现实的魔法。这种转化让文化不再停留在书本与展馆中:当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复刻冰箱贴被游客带回家,当《海淀没有海》的旋律在社交媒体传播,文化便完成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的跨越。

暑期“京彩夏日”系列活动,更将这种融合推向纵深。五条主题线路如同五根丝线,将海淀的科技肌理与文化血脉编织成网:古典园林的荷风里,可能藏着AR解说的二维码;艺术展馆的画作旁,或许有AI语音导览讲述创作故事;科技智行线串联的不仅是实验室与企业,更是从“两弹一星”精神到人工智能浪潮的文化传承。这种全域化的融合,打破了“景区即文旅”的传统认知,让整个海淀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科技文化博物馆”。

从数据来看,文旅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5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有望突破2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115%以上,国民整体暑期消费规模预计达1.8万亿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淀的探索更具示范意义。2025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海淀展区吸引了大量目光,整个展会三天到场观众10.3万人次,同比上年增加40%,参展商数量达505家,同比上年增加38%,现场交易额2.11亿元,较上届增长23%,这些数字背后,是文旅消费市场的强劲活力,也证明了科技与文化融合模式的吸引力。

站在文旅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海淀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科技的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让文化更易触摸;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而在于借科技获得新的表达。当AI耳机能翻译宠物语言,也能吟诵海淀的诗篇;当仿生鸟能高飞30米,也能承载《山海经》的想象——这样的文旅,既有硬核创新的锐气,又有软质文化的温度。

这个夏天,海淀用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用文化为科技注入灵魂。在这片“大如海”的土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创新产品或一条主题线路,更是文旅产业未来的模样: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科技与文化的相遇,让每一段体验都成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或许就是海淀送给中国文旅最珍贵的“夏日礼物”。(孟麟)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