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正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展出。很多青少年学生慕名前来,感受海淀与中国航天事业以及“两弹一星”的渊源深厚。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追寻老一辈科学家的“星”光,树立“科技报国、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争做时代先锋。
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做满腔热血的爱国者。“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我愿以身许国。”展览中,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故事,让人感动。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挑战时,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主动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科研工作条件,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毅然投身祖国怀抱,将自己的才华和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两弹一星”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书写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两弹一星”精神。海淀区作为中国核科学的发祥地、中国现代科学大师的聚集地和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发轫地,见证并参与了“两弹一星”的创业史,并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了城市精神品格。海淀区有责任和义务弘扬并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讲好“两弹一星”故事,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青年人才继承“两弹一星”精神,并将其转化为个人成长成才的“营养剂”,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上,以身许国,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做不畏艰险的攀登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功研制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的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靠的是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正是依靠老一辈科学家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凭着算盘、钢笔、手摇式计算机等原始工具,在西北戈壁的艰苦环境下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才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短时间内创造了人间奇迹。新时代以来,载人航天、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北斗导航等科技创新成果不断“上新”,科研环境不断优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我们都要牢记“关键核心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唯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研究,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不断蓄积硬核实力,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海淀区人才资源丰富,我们要以“两弹一星”精神为纽带,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自信自强、自力更生、锚定目标,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领域勇于创新创造,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难关,为强国建设贡献海淀智慧。
只争朝夕,勇立潮头,做敢为人先的排头兵。“两弹一星”伟大工程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和人造卫星的国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辉煌篇章。“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勇立时代潮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海淀区得益于“两弹一星”精神的长期滋养,形成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生生不息的中关村文化,科技创新资源高度富集,人才集聚。展望未来,海淀区要赓续“两弹一星”精神,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做敢为人先的排头兵,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引领赋能千行百业,同时积极布局未来赛道,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效能,营造干事创业、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营造国际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着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赵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