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两弹一星”精神从这里出发

2025-08-15 12:13 千龙网

北京海淀,承载着中国科技发展基因的土地。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科技专家在这里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镌刻进中国科技发展的血脉之中。

走进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两弹一星”主题展,300余张珍贵图片、108件展品还原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历程,展现海淀与“两弹一星”的深厚渊源,记录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1958年,北京第九研究所在海淀花园路悄然成立,十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秘密汇聚于此,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拓荒之旅。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六位功勋科学家曾居住在塔院社区,那是核武器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大后方。中关村特楼里聚集了钱学森、钱三强等八位“两弹一星”功勋,他们以“周末神仙会”的形式碰撞科技思想火花。

新中国初期,物资匮乏,百废待兴,面对西方技术封锁,科研工作者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没有精密仪器,就用肉眼观测核爆火球;缺乏计算设备,就用算盘推演出导弹轨迹,用手摇计算机验证核反应方程。在海淀科技版图上,这些无数令人难忘的历史瞬间共同构筑起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图腾。老一辈科学家们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奋斗哲学,与海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跨学科、跨领域”的研发模式一脉相承,与海淀“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相互交融。

精神需要传承,我们知道从哪里来,更要知道往哪里去。如今,海淀聚集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机构及近200家商业航天企业,形成卫星研制、测控、运营等全产业链生态,在轨商业卫星占全国近三分之一。海淀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4家,占全市40%,彰显科技自立自强的实力。从“两弹一星”到商业航天,海淀延续了“自力更生、勇于登攀”的创新传统。

海淀还将“两弹一星”精神纳入中关村文化体系,作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精神动力,提出“以文化软实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由海淀区委宣传部打造的“邱小姐的书房”特色文化书店,陈列了“两弹一星”功勋传记、彭继超核试验纪实作品等,展出了罗布泊采样石,让市民通过阅读和观展联结起海淀与核试验基地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触摸历史,传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真正的科技强国,需要实验室里的突破,更需要精神高地的屹立。“两弹一星”精神滋养出的创新文化势必转化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集体意志。海淀的实践也终将证明唯有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创新动能,方能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永立潮头。(刘芳)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