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南京档案馆很忙”所映照的

2025-08-13 06:2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南京档案馆很忙”所映照的

近日,南京市档案馆分外忙碌。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后,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很多人来到这里查询档案,想了解经历过战火的祖辈的更多信息。

档案,记录尘封的历史,也见证鲜活的生命。据介绍,这批可供查询的户籍档案卡,创建于1946年至1948年,2006年由南京市公安局在浦口区某仓库发现时,部分已虫蛀或霉烂。此后,南京市档案馆进行了四到五年的大规模修复,最终形成了电子档案。随着这批历史档案面向公众开放,后辈意外获得了与祖辈“重逢”的机会。有人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祖辈照片,有人从职业、住址,以及过往家人只言片语的讲述中,拼出家族历史。出于好奇,终于感动,这样的寻根之旅自有一份时间的厚重。

血脉有根,历史有根,记忆有根。每个家庭的片段,组合起来就是国家的历史、时代的剪影。在往来查询的人群中,有市民分享家史,其太爷爷本来做绸缎生意,家中衣食无忧,但因日本侵华战争,生意中断,连房子也被日军征用。还有市民发现,其太爷爷在1937年把自家汽车行的小汽车捐出,成立车队以支持抗战。其中还有一些户籍档案,对应着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是那段黑暗岁月的实证。走进时光深处,一页页泛黄的档案卡,一张张黑白的证件照,无声地印证着个体与家国切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有国才有家”,每一页国史背后,都是无数的家史。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从你家门前走一遭,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当影片《南京照相馆》里唱出这首老南京人耳熟能详的童谣,许多观众内心皆深受震撼。也有人畅想,户籍档案上的照片,是否也恰好来自影片中那个照相馆的原型?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社会普遍存在着对于历史记忆、民族根脉的追寻,影片才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今天的南京,满目繁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怀着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对历史正义与真相的守护。惟有痛切的记忆永不磨灭,昔日的悲剧才不会再重演。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杜梨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