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公约》即将迎来签署76周年纪念日。76年前,在二战废墟之上,国际社会共同缔结了这一旨在“在战争中保护平民”的国际法基石。其所确立的原则,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更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释放了正面效益。
作为一份关于“底线”的契约,《日内瓦公约》宣告,即便在最极端的武装冲突中,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也绝不能退场。它首次系统性地将人道主义原则置于军事逻辑之上,构建起道义与法理屏障。从保护伤病军人、战俘,到第四公约专门保护平民,公约的核心精神是区分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禁止对后者的一切蓄意攻击、集体惩罚和非人道待遇。在过去几十年的多次冲突中,正是依据《日内瓦公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中立人道机构才得以进入战场开辟生命通道,让无数生命得以延续。
与此同时,《公约》为战后和解与重建保留了希望。战争创伤不仅在于物质的摧毁,更在于精神的撕裂与仇恨的蔓延。《公约》通过规范战争行为,尤其是强调对平民和民用设施的保护,限制了战争的破坏烈度与广度。当冲突结束,一个基础设施未被彻底摧毁、社会结构未被完全碾碎、民族情感未被仇恨彻底毒化的社会,其重建之路无疑会平顺许多。再者,《公约》强化了一种全球性的“规则意识”。它让“战争不是没有规则的游戏”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为国际社会评判是非提供了统一标尺。这种秩序观,是二战后多边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联合国宪章》精神一脉相承。
但是,理想光芒正遭遇现实挑战。这些年,某些地区战火重燃,《日内瓦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被一些国家和武装势力公然漠视甚至蓄意践踏。以加沙冲突为例,其惨烈程度令人不忍卒视。医院不再是“安全区”,而屡屡成为袭击目标;联合国设立的救援物资领取点,竟成为平民的“死亡陷阱”;大规模、无差别的轰炸导致数万平民伤亡,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儿童。不久前,全球20多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立即结束”战争,却遭到“断然拒绝”。
这种对国际公理的漠视,正在滋生新的危机。其根源不仅在于个别冲突方的肆无忌惮,更在于一种系统性的失序。
一是霸权政治与“双重标准”的致命侵蚀。个别超级大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在涉及自身或盟友时,便对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视若无睹、纵容包庇;而在面对其认定的对手时,则将国际法当作政治施压的工具。这种“选择性执法”严重削弱了国际准则的权威与公正,导致破窗效应愈演愈烈。
二是联合国权威与多边机制的效力弱化。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核心机构,联合国安理会本应是《日内瓦公约》精神的坚定捍卫者。然而,在强权政治的干扰下,安理会时常陷入瘫痪,相关决议难以落实。当最高级别的国际安全机制失灵,国际人道法自然也失去了最强有力的执行保障。
三是新型冲突形态带来的法理挑战。网络攻击、无人机作战、人工智能武器、非国家武装行为体的崛起等,使得现代战争的边界日益模糊。如何将《日内瓦公约》有效适用于这些新领域,界定战斗员与平民、军事目标与民用设施,都是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纪念《日内瓦公约》签署76周年的最佳方式,就是积极凝聚共识,重塑国际法的公信力,探索重建秩序的有效路径。历史反复证明,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只会加剧对立与混乱,唯有回归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尤其是大国应承担责任,重申人道底线。守护这束光,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
(作者单位: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