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翻4小时垃圾找儿童手表,不是“值不值”的问题

2025-07-15 08:21 光明网

来源标题:翻4小时垃圾找儿童手表,不是“值不值”的问题

两名环卫工人在花费了4个多小时,翻了约8吨垃圾后,终于为失主寻回一块儿童手表。这件事上了热搜,不过人们讨论的焦点却落在“这样的行为是否有必要”上。 

据了解,广东游客卢女士在乘坐高铁时,不慎将儿童手表装入垃圾袋中,并遗忘在列车上,通过手表定位,他们发现手表仍在大同南站。由于第二天预约了去云冈石窟景区参观,卢女士觉得“不能追着垃圾跑”,于是在他人的推荐下拨打了市政服务热线寻求帮助。随后,山西省大同市相关单位紧急将垃圾转运至一垃圾焚烧发电厂空地,两名环卫工人在堆积如山的垃圾堆中找到了手表,并于当晚送还至卢女士手中。

这一高效的行动让卢女士一家对大同这座城市形成了温暖的印象。事后,卢女士向两名环卫工人发去感谢红包,但遭到了婉拒。该环卫公司的上级部门大同市城管局一名副局长表示:“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相关方的种种反应也在进一步提升这一事件的“道德”含金量。

本是一件展现当地人朴素美德和人性化管理的正面事件,却被网友质疑,这是人们在本能地识别谁是这一事件中更为弱势的一方,并天然地对其产生了心理倾向。大多数人判断,在社会环境中,环卫工人往往是权益保障的“末端”;而在职场中,他们也是环卫体系的“基层”。这种身份的代入让一些网友不免产生“委屈感”。

对人心之善,不能简单用这类外在因素衡量。寻找失物并不在环卫工人职责范围内,对份外之事“有求必应”首先是一种道德风尚的体现。这份朴实与坚持,对于提升社会的文明感具有正面意义,而如果环卫工人也发自内心认同这一助人为乐的行为,当然称得上“值得”。

将这一事件放在道德层面看,需要讨论的或许不应是“善意的成本”,更多应是这种善意是否被作为工作要求或者考核指标,而从一种主动选择变为被动选择。需要警惕的是,美德不应成为“保不保得住饭碗”的标准,也不能成为“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的压力传导,否则,好人好事就变了味。

因而,与其追问“道德的成本”,不如划清“道德的前提”,同时也需考虑“道德的回馈”,即别让这些施以援手的人产生“委屈感”。如果在名誉或是物质上,形成综合的激励机制,给予这些辛勤付出者一些实实在在的感谢,或许更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延长这一善意的弧光。

责任编辑:刘美君(QN0048)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