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关信息的公示上,应尽量以更细化的信息公开去换取公众的信任。
据报道,近日,有用户发布视频称,山西博物院近期发布的拟聘用人员名单显示,其专技6岗招聘的人员有多位是在韩国、泰国留学归来的海归博士,涉及汉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专业。
视频发出后,有网友质疑是“萝卜岗”。对此,山西博物院回应,招聘由人社厅统一组织、公开招聘,更不可能是萝卜岗,这些博士进入单位后,也会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从公示信息来看,该岗位招聘的五人中,有四人为海归博士。这一高比例引发舆论关注并不让人意外,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舆论质疑背后的认知差异与社会情绪。
具体来看,舆论的质疑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博物馆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博士,这是否反映了就业市场中的“学历膨胀”和职场“内卷”?其二,近年来由于海归“水硕”“水博”现象频频引发关注,公众对部分海外学历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含金量”存疑,进而也就容易对这类招聘的公平性产生疑问。
在不少人眼中,博物馆、博物院只是一个文物展出机构,似乎与博士这样的高学历人才没法直接挂钩。但实际上,大型博物院也是研究机构。比如,山西博物院就设置了学术研究部、藏品研究部、文化保护研究部等一系列研究机构。
至于海归博士的真实价值,关键还是要综合看其毕业院校和专业匹配度以及个人的学术成果,而非“海归”这一身份标签。不过,具体到这起事件,网友的疑惑也很难说只是因为“过度敏感”。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24年11月发布的《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六)》指出,近期,由于硕士、博士学位认证数据出现显著异常,相关举报频繁,该中心决定对13所院校(项目)的相关认证申请启动加强审查程序。其中,泰国格乐大学(博士学位项目)赫然在列。而山西博物院专技6岗招聘的人员就有来自泰国格乐大学的博士。
此外,山西博物院招聘之所以引起热议,还说明至少从相关信息公示的“颗粒度”来看,其仍有提升空间。包括这些人员的笔试、面试成绩,以及具体的岗位信息,如果能予以更多公开,相信就有助于让围观者更理性地看待招聘的公正性。这相比仅仅回应“招聘由人社厅统一组织、公开招聘”,无疑更具说服力。
事业单位招聘录取信息的公示,本就是为了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是实现招聘公平最重要的程序之一。那么,招聘单位在相关信息的公示上,确实应该多些受众意识,尽量以更细化的信息公开去换取公众的信任。
无论如何,在公众对招聘公平格外敏感的今天,招聘单位有必要预判公众的关注点,在招聘信息的公开和程序优化上,多些“看得见”的回应。这看似可能增加一些操作成本,但所带来的公信力增量,其实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