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轨道铺就“同城感” 京津冀协同奔向“智高点”

2025-07-10 15:46 千龙网

来源标题:轨道铺就“同城感” 京津冀协同奔向“智高点”

《新闻联播》近日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产业、数据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其中,“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尤为亮眼,它已从一条条钢铁轨道,跃升为驱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劲引擎,深刻改变着人才流动、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

轨道铺就“生活圈”,打破空间壁垒

“轨道上的京津冀”首先体现在交通网络的“硬联通”。目前,区域铁路运营里程已超1.1万公里,首条跨区域地铁平谷线(22号线)土建工程完成80%。这些密集的轨道,正持续压缩着京津冀的时空距离。例如,北京地铁与大厂公交实现接驳,惠及超过5万名河北居民日常跨城通勤。交通的便捷,不仅方便了百姓生活,更消融了行政区划的隔阂,强化了心理上的“同城感”,为区域内人才、资源自由流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个实实在在的“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

数智赋能“软联通”,提升服务效率

轨道铺就的“硬联通”之上,是政务服务与数据要素的“软联通”。京津冀已有41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覆盖就业、社保等民生关键领域。张家口智算中心、天津武清高村数智园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起强大的算力集群,以超低时延串联区域资源。跨城“安检互认”、电子客票普及带来的“无感通行”体验,提升了跨城生活的效率。这些“软联通”措施与交通网络相辅相成,输送的不仅是客流,更是标准化的治理体系和服务理念,为区域深度协作注入了强大的制度动能。

产业耦合“强筋骨”,锻造集群优势

交通与数据的“双网”融合,正深刻重构区域产业链。京津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增至7个,其中5个由三地共建,协同效应凸显。“六链五群”格局下,新能源、氢能等产业链跨域协作提速。“总部+基地”模式日益成熟——北京企业专注研发创新,河北基地负责高效规模生产。轨道如同“调配枢纽”,优化配置着区域资源,推动竞争模式从单个城市的“单打独斗”,转向整个区域的“集群竞合”,锻造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优势。

当前成绩印证了京津冀协同战略的前瞻性,展望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在持续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现代化都市圈的同时,抓住“轨道+数据”双网融合的契机,探索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随着“轨道引擎”持续发力,京津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发展答卷,必将更加厚实亮眼。(刘心昶)

责任编辑:陈丽艳(QX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