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爆炸桃”实为坏果子,套路营销该歇歇了

2025-07-10 04:41 新京报

来源标题:“爆炸桃”实为坏果子,套路营销该歇歇了

“甜到爆炸!稀有品种!”据新京报报道,近来,电商平台上表皮布满裂痕的桃子凭借“爆炸桃”名号与“比普通桃子甜5倍”的宣传成了热销网红。可撕开噱头外衣,真相令人咋舌:这些“稀有品种”实为天气异常、管理疏漏导致的裂果,是批发商筛选后弃用的“残次品”。

在农产品流通中,裂果向来是“麻烦制造者”。然而经电商包装,这些本该降级的水果竟成了“稀缺货”。此类“逆袭”戏码在电商平台并不鲜见。

“爆炸桃”的走红是场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背后问题值得警惕。一是偷换概念混淆是非,将“裂果”包装成“稀有品种”,违背商品信息披露原则;二是虚假宣传误导认知,“甜5倍”等说法无科学依据,检测显示裂果糖度通常低于正常果实,“更甜”是因破损导致水分流失产生的错觉;三是利用信息差收割信任,消费者很难直观判断品质,商家用滤镜和话术制造认知偏差,让“买的没有卖的精”成常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套路正形成产业化运作。有电商平台推出“瑕疵品营销”培训课程,教商家给次果起吸睛名字,用“自然生长”等模糊词规避监管,甚至传授应对投诉的“话术模板”。当农产品营销成“文字游戏”,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农业产业链的诚信根基。长此以往,优质农产品生存空间会被挤压,影响果农长远利益。

水果的好坏,从来不由名字决定。把瑕疵品吹成“稀有品”不是“营销创新”,而是涉嫌欺诈。监管部门需划定红线,加强规范治理,严惩虚假宣传等行为,让营销回归真实透明。商家与其在话术上费心思,不如在种植、储存、流通等环节下功夫。让好水果有好名声,次果有合理定价,才是可持续经营之道。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孔德淇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