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干部心系群众、实干为民的事迹,再对比一些“高级红、低级黑”的乱象,越发觉得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关键就在精准理解、扎实行动、真情为民,让清风正气真正连通干部与群众的心。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目的是以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向上。可现实中,有些执行却走了样:整治违规吃喝,愣是被曲解成“吃饭即违规”,这跟中央明确的违规吃喝“七个方面”“三个要点”完全相悖。比如安徽涡阳农商行,员工吃了客户一碗面就被罚款,连行长都受牵连;还有的地方让干部倒查三年私款聚餐记录,搞得人心惶惶;更有甚者,下班后禁酒连炒菜用料酒都要写说明。这些事儿听起来荒诞,却真实存在,说到底是对政策的机械理解和错误执行,不仅让干部不敢作为,还让群众误解政策,伤了干群关系,背离了“实事求是、服务群众”的初衷。
其实八项规定从来不是简单约束的“紧箍咒”,而是回归“为民服务”本质的指南。它反对的是形式主义吃喝、以权谋私的饭局,不是否定正常的工作交流和群众沟通;倡导的是务实作风,不是“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懒政,只有精准把握,政策执行才不会走偏变形。
当前各地都在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有些地方措施严到让干部心里没底,干脆少消费甚至不消费。可公务员、国企员工收入稳定,本是拉动经济的主力军,在经济低迷时这样做,无疑是雪上加霜。但也有地方做出了好榜样,比如重庆荣昌,当地干部带头下馆子,主动消费、带领消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把八项规定落到“为民服务”的实处——深入基层听民声,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聚焦“急难愁盼”解难题,用务实举措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用真心换真心,让干群关系如鱼水交融。这样的实践,让八项规定有了温度,也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干部在办实事、解难题”。
对党员干部来说,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关键要在行动上发力:转作风就得祛虚存实,文风会风求“实”,少开会多干事,用“钉钉子精神”解决群众难题;连民心就得弃冷拥热,主动“接地气”,放下架子到社区院落、乡村田野听群众心里话,把群众“小事”当“大事”办,让群众觉得“干部和我们站在一起”;护生态就得促兴除弊,分清“正常交往”与“违规违纪”的界限,杜绝以权谋私的饭局,支持光明正大的交流,为企业发展、经济繁荣营造“亲清有序”的环境,让“清风”护航发展,“实干”激活活力,让群众看到“党风正、发展兴、民生旺”的良性循环。
八项规定是党凝聚干群合力、推动事业的“法宝”。作为党员干部,就得坚决杜绝“低级红、高级黑”,以“务实为民”为准则,用“真心”为笔、“实干”为墨,书写“干群同心、其利断金”的篇章,让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干群共鸣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