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铁路部门对全国99个重点车站的车票起售时间点进行优化调整,将间隔从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时间点从21个增至41个。这一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是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
以需求为导向,缓解“抢票焦虑”。过去,30分钟的间隔可能导致大量用户在同一时间点涌入12306系统,引发卡顿甚至崩溃,现在缩短间隔后,购票需求被分散至更多时间点,减少瞬时峰值压力。像旅客发送量较大、购票需求集中的上海虹桥站、南京站等客流枢纽,起售时间点被细化至15分钟间隔,让购票需求得以“错峰提报”,直接降低12306系统负载,减少旅客因网络拥堵产生的焦虑感。
技术升级支撑服务优化,释放系统潜能。车票起售时间点的增加,不仅是时间表的调整,更是对12306系统处理能力的信心体现。近年来,12306系统通过设计“读写分离、售取分离”系统架构破解恶意抢票技术难题,利用“双中心双活”给系统上“双保险”,通过“弹性扩展”技术提升内部交易处理能力,几千次系统迭代和更新升级,细节优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此次将时间点从21个增至41个,意味着系统需在更短周期内处理更多批次的请求,这对后台算法和服务器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调整的顺利实施,印证了我国铁路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实现“体验升级”与“效率提升”的双赢。
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彰显公共服务温度。铁路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其服务细节直接影响社会整体效率。车票起售时间的优化,既缩短了旅客的“等待成本”,也减少了因抢票失败导致的行程变更风险。近年来,铁路部门推出的购票信息预填、起售提醒订阅、候补购票等实用功能,以及“系统自动提交购票订单”功能的试点运行,每一项举措都围绕旅客需求展开,致力于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票体验。这种“小切口”改革,以最小成本撬动了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显著提升,体现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
从30分钟到15分钟的跨越,看似微调,实则精准回应了旅客购票的“时间焦虑”,让“抢票”更从容、分配更科学。(边欣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