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必将越来越智能化。
6月13日,在北京海淀区举办的新质人才活动暨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启动仪式上,一批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人工智能产品吸引了众人目光,会做冰激凌的机器人、会分析梦境的枕头、会打招呼互动的机器狗,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家居生活的样子。可以在超静音的同时进行深度清洁的极光壹号pro机器人,可以立即捕捉并精准复刻人类动作的通用人形机器人Adma,让人感叹中国人工智能产品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但对于众多人工智能企业来说,除了专心技术突破外,找政策、找资金、找算力、找人才、找伙伴、找智力、找空间、找场景一直是他们面临的八大核心痛点问题,今后这些问题在海淀区有了解决方案。
活动现场,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在海淀AI原点社区正式开站,这是北京市首批落地的大模型生态服务站之一, 该服务站是在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下,由海淀区委网信办联合东升镇成立,由北京东升科技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负责运营,通过政策领航、资源集聚、经验共享等,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后勤”服务。
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很多都是创业型中小企业,做技术创新是他们的专长,但涉及政策解读、资源对接等事项,则需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这不是“极客”们擅长的,聘请专业团队又会增加初创企业的成本,而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大模型生态服务站精准解决了大模型中小企业的这些需求。
在服务站里,企业可以获得“解渴”的备案合规、安全风险等政策解读;可以快速匹配政府专项补贴及引导基金;可以面对面与银行、北京股权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等单位交流,享受贷款、股权融资等服务;可以找到上下游关联企业,开拓市场,对接制造、交通、教育等垂直应用场景。服务站里有专门的培训讲师,企业无需再穿梭于多个部门之间,可以获得一站式服务。
服务站的启动,大大降低了大模型中小企业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让他们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创新,加速了科技企业成长、成果转化的效率,而技术在融合之中往往会释放出“核反应”般的巨大能量,迸发出单打独斗难以产生的创新突破。
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坐落于清华、北大等高校创新带的“黄金C位”,毗邻37所高校、10个新型研发机构、5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智力资源丰富、高素质人才聚集,已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企业孵化和培育服务体系。服务站这种形式将各种资源集合在一起,分散的企业因此有了一个个“交叉点”,在这里开放共享的技术沙龙,使产学研力量加速融合,让知识流动从“点状突破”升级为“系统协同”,进而催生出大模型创新的链式反应,产生更多中国创新。
人工智能产业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内相关企业都还处在发展期,这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这就更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发挥帮扶托举的作用,摸索出一套符合行业特点的制度性支持举措。2025年,海淀区对标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标准,开启人工智能集群能级跃升的新征程,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这里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热土,更应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从这个意义而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大模型生态服务站,为国产大模型的创新升级之路提供了一套“北京方案”。(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