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大地论文”何以写就

2025-06-20 06:22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大地论文”何以写就

初夏的毛乌素沙地,黑沙蒿、花棒、沙柳等肆意生长,柠条绽放串串金黄色花朵。一群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年轻人再次来到这里的研究站,开始长达半年的野外科研观测。

小小研究站,见证了毛乌素沙漠沙退人进的宏大历程。研究站位于宁夏盐池县沙泉湾,30多年前,这个西北县城草原急剧退化,全县沙化土地面积一度达八成以上。一夜狂风过境,流沙吞噬农田,甚至堆得和平房屋顶一样高。2000年,北京林业大学在盐池县开展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此后每年派出师生在此开展荒漠化防治研究,开启了一场长达25年的青春接力。抓虫子、数草株、采土样、记数据、做分析……400多名北林师生先后来到这里,以大自然为师,研究风沙的脾气、认识水土的奥秘、了解生物的韧性,探寻修复退化土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科学途径。如今,经过多年治理,“沙漠再无盐池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攀升至58.56%,一幅生态逆转、产业兴旺的新画卷徐徐展开。这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也是薪火相传、共筑梦想的青春诗篇。

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大地论文”还有很多。在新疆策勒的沙漠里,青年科研人员扎根边疆,十年如一日守望绿洲,向绿而行;在河北曲周农田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接力奋斗50余载,把千年盐碱滩变身“米粮川”;在太行山区里,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每年扎根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两脚泥、一身汗”,课堂设在地头,讲稿挂在枝头,学问走出书斋,在华夏大地上散放出强烈的实践之光、科技之美。至于一个个科研工作者所孜孜以求的,概括起来就是惠民、利民、富民。这种信念与初心,是中国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的独特叙事。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不单纯是书斋里的创造,也是实践经验的凝结,而广袤的基层大地,恰有取之不尽的科研素材。比如,依托沙泉湾,北京林业大学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件,培养荒漠化防治、荒漠生态学等领域研究生180余名。再如,50多年来,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两任农大校长、3位院士,培养出一大批教授、研究生,也为当地贡献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事实证明,广阔的田野是最好的授业课堂,也是最广的成才舞台。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体现价值,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广大科研人员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当然,鼓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要考虑科研工作者的实际诉求。比如,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他们获得与学识和贡献相称的社会地位、发展空间、物质待遇。而当越来越多人到田间地头、沙漠山林下苦功夫、做真学问,一篇篇论文、一批批科研成果,就会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广袤沃野,化作中华大地上的“稻麦千重”。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晁星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