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经价格昂贵的“水果之王”,如今价格愈发亲民。这场降价背后,不仅是东南亚榴莲主产区迎来了“丰产季”,还有一条纵贯中南半岛的中老铁路,成为推动“榴莲自由”的重要力量。
冷链技术守护“舌尖上的新鲜”。“澜湄快线”冷链专列采用40英尺背包式冷藏箱,温度波动精准控制在±0.1℃,全程24小时智能温控监管。昆明企业借助该通道运输榴莲,货损率从传统运输的15%降至3%以内,物流成本直降20%。技术突破让“树熟榴莲”跨越2000公里仍保鲜如初,让消费者享受更高品质的水果。
智慧物流塑造商贸“加速度”。依托中老铁路“澜湄快线”,万象至昆明的运输时间压缩至50小时,较传统模式缩短3天以上。磨憨口岸引入5G、AI等前沿技术,通关时间从开通初期的40多小时缩短至5小时内,部分生鲜货物甚至实现15分钟极速通关。这种“定时、定点、定线、定车次”的高效物流体系,不仅构建起“站外站”集散枢纽,更推动“澜湄快线+跨境电商”等新模式落地,使榴莲从东南亚枝头到中国货架的链路空前流畅。智慧口岸与稳定班列的协同,让物流效率转化为民生实惠的直接推力。
中老铁路的深远价值,远超“水果自由”的表象繁荣。截至2025年5月,其跨境货运量已突破1390万吨,运输品类扩展至3000余种,一条“资源—加工—市场”的跨境产业闭环加速成型:老挝的橡胶经中老铁路直抵云南保税园,变身轮胎迈向市场;越南的矿产经过冷链专列速达国内光伏地,助力能源产业升级;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沿铁路南下,助力东南亚制造业升级。这种“双向奔赴”的产业协作,将东南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同时推动中国技术标准与东盟市场深度融合。
当中老铁路的冷链专列穿越湄公河峡谷,它传递的不仅是热带水果的鲜甜,更是“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深层实践。从榴莲价格“腰斩”到区域产业深度融合,这条1300公里的钢铁动脉,正将地理意义上的“陆锁国”转化为发展叙事中的“陆联国”,用钢轨与冷链书写着中国、东盟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张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