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北京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在海淀AI原点社区正式开站。这不仅是北京市首批大模型生态服务站的诞生礼,更是一场特殊的“解渴行动”。当众多企业代表凝视着被水流点亮的生态树模型,他们看见的或许是同一个问题:如何让大模型从实验室的盆景,长成产业的森林?
大模型生态服务站的诞生,直击 AI 企业发展的痛点。“找政策像大海捞针,找算力如沙漠寻水。”一位初创公司CTO曾如此形容大模型创业困境。作为海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的入驻企业,北京超智能科科技有限公司刚结束一场“一对一”辅导:“过去为搞清备案政策要跑不同的部门,现在直达‘政策门诊’。”这改变的不仅是效率:当生成式AI面临数据合规、内容安全等层层关隘,服务站将网信办的备案辅导、安全风控解读等专业资源下沉,让企业从“蒙眼闯关”转向“持证航行”。
更深的变革在资源链路中展开。传统模式下,资金、算力、场景等资源如同散落珍珠——银行在金融街,算力池在京西,高校实验室散落在中关村。而今服务站串珠成链:企业可与股权交易中心面对面谈融资,一键接入京西智谷600P国产算力池(已为企业降本超40%),更能在制造、交通等垂直场景库中精准匹配解决方案落地路径。
从“闭门造车”到“开门造雨林”,服务站带来的创新生态变革更具深远意义。就在不久前,服务站培训室内,百名技术骨干正埋头记录“模力AI大讲堂”的备案要点。这场开站后的第二次培训,暴露了更深层需求: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之间,往往隔着“最后一公里”的断层。
服务站给出的解法是打造“强磁场”——开放共享空间里,竞争对手可变成技术盟友:算法工程师与制造企业碰撞工业质检方案,内容安全团队向文化公司输出评估模型。当灵生科技的机械臂在展厅递出咖啡,其背后正是具身智能技术从demo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跃。
这种“开门共创”的生态裂变,已被写入海淀的基因密码。服务站所在的创新街区,坐拥清华北大“智力双塔”,聚集1万多名AI研究人员、100多位顶级专家,约1300家AI企业,占据北京市总量的七成以上。
然而,真正让海淀乃至中国 AI 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并非单纯的资源堆砌,而是其背后创新的“123”工作模式。服务站的“123”工作模式,是解开北京成为全球AI创新策源地的关键密钥。“1套政策”降低合规成本,“2大品牌”(服务站+AI讲堂)加速知识流动,“3重机制”培育企业全生命周期。这一模式打破了以往单点技术竞争的局限,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系统生态优势,形成了极具韧性与活力的AI产业生态。
当京西智谷的算力集群通过服务站链接更多中小企业,当海淀87款备案大模型在垂直场景中淬炼成“行业大脑”,一个更具野心的图景正在展开:服务站不仅是企业的“急救站”,更是产业规则的“育苗室”。
或许未来回望2025年夏天,这场浇灌仪式会被赋予更深的意味——当北京用“一站式”服务破解全球AI创业共性难题时,中国大模型发展的密码已然显现:唯有解开企业脚镣,才能听见创新的脚步声;唯有育成生态雨林,才能长出技术的参天树。(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