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一颗“长安荔枝”,如何撬动农业科普流量?

2025-06-17 13:57 千龙网

一部《长安的荔枝》让 “一骑红尘妃子笑” 典故翻红,央视一则荔枝科普视频意外掀起农业知识传播热潮。这场文学 IP 引爆的现象级传播,不仅是对文化热点的捕捉,更揭示了乡村振兴中农业科普的创新路径 —— 如何让农技知识借文化载体破圈传播。

传统农技传播的核心困境,在于表达方式的局限。专业术语堆砌的资料、单向输出的田间指导,无形中构筑知识壁垒。而央视以《长安的荔枝》为引,构建起跨越千年的对话:将小说中 “三日香变” 的保鲜难题,与现代冷链物流、气调贮藏技术对比。这种 “借文传技” 的智慧,为农业知识架设 “文化传送带”,让受众在文学享受中自然吸收专业内容,实现从 “曲高和寡” 到 “雅俗共赏” 的转变。

农业科普的难点在于触达受众,而此次实践的价值在于语态转化:镜头从华清宫荔枝鲜果切换至广西果园无人机授粉,解说词从 “长安快马” 引申到高铁冷链 “朝发夕至”。这种 “历史典故 + 现代科技” 的古今对话策略,消解了技术讲解的枯燥感,更在对比中凸显农业发展的时代跨越,让观众在感慨唐代运输艰辛时,潜移默化认同现代农业科技。

流量过后,如何让公众持续关注农技知识?关键在于打造 “热点 + 长效” 生态:既可沿《齐民要术》等典籍深挖农产品文化 IP,开发 “二十四节气农技课” 系列内容;更需将流量导向田间地头,如在视频中嵌入 “扫码溯源”“电商助农” 入口,形成从 “文化共鸣” 到 “消费助农” 的价值闭环,让文化 IP 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 “助推器”。

这场 “荔枝现象” 的启示在于,农技科普需摆脱说教,用文化语言讲述专业故事,让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真正 “破圈”。而让 “妃子笑” 转化为 “农民笑”,更需建立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通过品牌赋能、渠道建设,将传播势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乡村振兴既需科技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二者协同方能奏响农业现代化强音。(张仲李)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