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网上少“医托”,患者少上当

2025-06-16 15:59 北京晚报

打击网络“医托”,力度再加大。日前,国家卫健委等14部委联合部署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将重点整治网络“医托”、互联网诊疗“引流”“带货”等新型违规违法行为。

上网求医问诊、搜索医疗健康类信息,成为不少人的习惯。然而,除了医疗信息鱼龙混杂,网络“医托”精心布设的陷阱,也让患者防不胜防。据报道,有的“医托”潜伏在社交平台,以“热心人”“医生”“医疗咨询”等身份,把患者忽悠到关联的医院或诊所;有的医疗机构在搜索引擎购买关键词,通过优先排名拉升曝光率吸引患者就医;有的“医托”伪装成“病友”“病友家属”等角色,对患者展开情感围猎,获取信任后再把患者拉到利益相关的医院。

网络“医托”看起来专业,实则用的是提前预制的话术模板;看起来热心负责,其实瞄准了患者的钱包。先以虚假宣传等违规手段招揽患者,再以夸大病情、高价卖药等方式牟取暴利,不仅挤压正规医疗资源,更破坏医疗行业秩序。网络“医托”大多不具备医疗诊疗资质,给患者提供的信息和建议也不科学,不仅让患者花冤枉钱,更可能误导病人,耽误患者治疗时机。重拳整治网络“医托”,是保障患者切身权益、维护医疗行业秩序的必要之举。

今年4月,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医疗卫生领域《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首次明确了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规违法行为。此次再提重点整治网络“医托”,既见打击的决心,也见治理的难度。网络“医托”的一大特点是隐蔽性强,屡屡和监管部门“捉迷藏”。打击治理网络“医托”,不能只满足于单点“爆破”,而应多部门协作,压实平台信息审核责任的同时,也要从“医托”、医院等各个环节切断利益链。

患者不是网络“医托”肆意收割的“韭菜”。网络“医托”无机可乘,线上医疗秩序才能平稳有序;患者少走冤枉路,看病就医的质量才会有稳稳依托。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作者:李松林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